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7/5/16 作者:欧宏

仰视商务,感到一种肃穆:阅读商务,感到一种力量仔细一琢磨。这肃穆和力童来自一种理想和精神
商务走过了100年。100年的商务聚集了也造就了许多英才,这些英才支撑了中国出版很多很多年。没有他们,很难想象中国出版的现在。他们是一大群。历史太厚重,在这里,我们的篇幅只够写下三个人的名字
夏瑞芳我以我血荐轩辕
作为商务的奠基人,夏瑞芳在创业伊始就显示出了一种不同凡响的见识和魄力,这表现在他很好地抓住了并利用了社会变革世事激荡提供的机会,扎扎实实地构建了一座宏伟的出版大厦。这座出版大厦已经惠及子孙和整个民族
作为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之一,夏瑞芳从1897年被公推为第一任经理开始,到1914年遇刺刺身亡,他勤勤恳恳工作,善于识人用人,有胆识有魄力开疆拓土,很快使商务印书馆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印刷作坊,迅速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出版企业,他本人也从一个小小的排字工人成长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出版家。
商务创立之时,只有3750元资本,10来名宁波工人,两部手摇印刷机、三部脚踏圆盘机和三部手扳压印机,业务则以印刷帐本表册之类为主,兼为英美圣经会和广学会印一点儿宗教书籍。由于夏瑞芳联络广泛、会招揽生意,加之精打细算,管理得法,盈利成倍增长,发展极为迅速。到1901年,商务的资本额已有5万元,增长了11.5倍;1903年为20万元,增长了49倍;1905年为100万元,增长了249倍;到1914年高达200万元,增长了499倍。17年的时间,资本额平均每年增长29倍多。世纪初有这样的发展速度,不但在国内企业中罕有,就是在国际上也不多见。
1902年,夏瑞芳毅然在二次搬迁后的印刷厂对面赁屋三间设立了编译所,并邀得蔡元培出任第一任所长。不久,蔡元培因《苏报》案发避难青岛,夏瑞芳正式邀请张元济接任。张元济的加盟使商务印书馆翻开了新的篇章。戊戍变法失败后,许多从事变法的大知识分子为躲避清廷的政治迫害先后离开北京来到上海,经张元济介绍,夏瑞芳对他们多在编译所加以安排,待遇优厚,十分注意尊重和发挥他们的才干,商务印书馆就这样集合和团结了一大批当时知识界的精英。这些知识分子对商务翻译出版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对构建商务出版大厦,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商务也从此开始了和科学界知识界的专家学者保持友好关系的优良传统。
商务印书馆成立初期,正值维新运动蓬勃发展,变法图强、倾心西学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埠的上海,学习英语一年比一年热,张元济敏感到这是商务的机遇。他请人把藏会学校用的英文课本翻译过来并加白话文注释,中英两种文字排版,定名为《华英初阶》,一时销路很广。接着他又出版了《华英进阶》。这两种我国最早的现代出版物流行了十几年,也使夏端芳初次尝到了干出版的甜头。1902年8月,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通令废除科举,遍设学校。而当时的小学教科书只有南洋公学的《蒙学课本》和无锡三等学堂的《蒙学读本》,均为模仿外国,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夏瑞芳审时度势,决定以出版教科书为中心任务。于是他聘请刚从日本归国有志于编辑小学课本的高梦旦为商务编译所国文部主任,正式制定计划,开始编辑小学课本。半年时间编出了《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引起各地各校争购,数月间风行全国,销售十余万册。紧跟着又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学生和教师配套的用书。到1906年,清政府学部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教科书共计102种,由民营出版机构出版发行的有85种,其中商务版的就有54种,占总数的52.9%。规模之大,营业之盛,由此可见一斑。可以说,商务是从出教科书起家的,但那时的教科书出版,没有任何行政保护,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商务的成功,是一种市场的成功,是夏瑞芳胆识和魄力的成功。
在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历史上,夏瑞芳有过几次开天辟地的对商务乃至对整个出版业的发展都有着极大推动作用的举措。
1900年,商务印书馆收购了日本人在上海开设的修文印书局,它不仅是民族资本打败东洋资本的极令人高兴的例证,更重要的,是商务印书馆获得了较先进的印刷机器,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带来了商务的也是中国出版业的第一个质的飞跃。1903年,又有日本商人携巨资来上海欲经营出版印刷业。夏瑞芳既怕他们的到来对商务构成威胁,又想利用他们的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并借用他们的技术提高商务的印刷质量。于是夏瑞芳费尽周折,几经谈判磋商,双方决定将商务印书馆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额为20万元,中日双方各半,由中国人担任董事和经理,日本只选任监察一人。双方议定由夏瑞芳任总经理,聘用日本顾问和技师,但总经理有权随时辞退日方雇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