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对书业改革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1/2
作者:周立伟
摘要:
本文提要
■目前,出版行业的法制建设和市场管理远远不能到位,中国出版放开的条件还不成熟
■中国出版产业资本不仅不能与国际出版产业资本相比,即使与国内其它产业资本相比也是望尘莫及
■目前中国课本教材出版发行的体制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也有助于中国出版业与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资本相抗衡
■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对新华书店不是“放小”而是要“抓大联小”
■一般图书发行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只指责某一个方面
■“地区封锁”主要表现是个别省级发货店依靠行政力量垄断进货,集中订单进行省际间交换的行为,最终是要失败的
■股份制对于国有企业改造具有很多优点,但出版业首先应该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创造一种大企业的机遇,必须建立大企业的人才观
编者按
出版发行改革任重道远,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思考的问题更多。我们反对坐而论道,站在岸上学游泳;却又深信想清楚了再干,才能干出好效果。本文提出的一些问题虽不像运作方案那样拿来可用,也不见得条条准确无误,但这种开动脑筋想问题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特别是作为一个大型企业的负责人,更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党的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对新闻出版工作明确提出了“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要求。
十五大后全国出版系统都在积极研讨,许多地方已经见诸行动。新华书店系统怎么办?不能不对目前中国出版的现实问题作一些思考。真正的改革不能从概念出发而要从现实出发。因为改革需要的是清醒的头脑和务实的操作。
一、目前中国出版放开的条件成熟了吗?
中国现行出版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从发展的方向来看一定要放开。但什么时候放开,放多大程度需要依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又依赖于经济和文化的进步。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国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而言经济文化依然比较落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刚刚起步。社会的某些方面依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而我们的改革又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版是不能出问题的。特别是在目前,出版行业的法制建设和市场管理远远不能到位,放得太早、太开很容易出偏差。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对新闻出版的要求第一条就是“加强管理”,这话切中时弊。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在管不住的前提下放开就会出乱子。
二、中国出版最大的问题是资本少而散
新中国的出版业长期以来是以文化事业的业态出现,资产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政策扶持和在此基础上的企业积累。党和政府对出版业的要求主要是宣传、引导、普及、教育等而不是赚钱。出版的资本意识、融资意识,资本增值意识相对是淡薄的,读者的消费心理也是扭曲的。致使现在面对上涨书价许多人都异口同声地责问:“书是精神产品为什么这么贵?”
进入市场经济后,出版实际上已作为企业进入市场,初涉市场的中国出版业的资本是局促的,它不抵发达国家一个和数个大出版公司,而且为了打破僵化的体制不得不将不多的资本多次分割,以放权让利的形式调动企业积极性。我们不能否认即使在有限自主权下的企业积极性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大力量,但最显著推动中国出版业前进的力量可能还是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使从“短缺经济”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中,中国出版实现小资本翻番。这种翻番足以使业内人士兴高彩烈,大书特书,但毕竟还在同一数量级上。中国出版产业资本不仅不能与国际出版产业资本相比,即使与国内其它产业资本相比也是望尘莫及。这种小资本高收益的运行是以行政保护为前提条件的,一旦失去保护,资本涌入的积极作用和资本对文化干预的消极作用需要有个取舍。把握好这个度需要实践,也需要时间。而现在叩门声紧的是国际出版资本,面对国际出版资本,中国出版企业需要有一次非常规的资本聚合和原始积累,而目前中国出版企业准备不足。
三、教材是中国出版进入市场的经济支柱
现在提起教材似乎成了制约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罪魁祸首”。其实教材出版发行是中国出版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具有重大社会效益,而且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用此经济效益过去曾经支撑了图书低定价运行时出版发行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