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1997十本有影响力的书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1/2 作者:黄集伟

《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
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
本书由国内36名青年学者联合撰写而成。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是这部政府之作的主要特色。书中所开列的当今中国所面临的27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既是焦点,又是难点,没有现成的答案。
可贵的是,本书的学者作者们勇于直面这些焦点、难点。与改革初期的一些政论“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形不同,这些学者们的论述、意见、建议是建立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之上。这使得本书不仅内容丰富,思想尖锐,而且资讯详实,言之有物,避免了空泛议论、激烈抒情一类陈旧的政府文风。
据《关键时刻》披露,我国目前不仅已有100万百万富翁,同时还有8000万贫困人口生活得气喘嘘嘘,不仅中国工业500强销售收入加起来还抵不过一家三菱公司,而且我国每年尚有90%的科研成果没有得到转化……本书作者在谈及诸如此类市场经济问题、国家资源分配问题、财政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国有企业问题、农民问题等问题时,大都有着如是强烈的现实意识。在这种现实感的统领之下,由希望和困难、努力和挫折交织而成的现实图景科学地呈献在了读者的面前。
《我思考的经济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7月出版
本书是经济学者汪丁丁的一本杂文随笔集。它的主要特色在于它将个性化的漂亮文笔与尖锐犀利的现实关照紧密结合在一起,为生活在今天的百姓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作为经济学者,汪丁丁并没有给读者奉献出一套完整的生存策略,但他却给出了一个真实的心情描述,并在字里行间将那种灿烂与无奈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状态演绎得天衣无缝。
汪丁丁坦率地宣称他既不想重写经济学,也不想撰写通常所谓可以让人安身立命的学术专著。他的这样一种状态,使得他既可以胶着于“边际效用递减”,也可以追问麦当劳的餐巾纸,既可以解析医疗体制改革中的经济学秘密,也可以漫谈“克隆人”和“互联网”……在今天,能有这样一位不随经济话语的膨胀而膨胀的学者甘于以经济学的视角解析老百姓耳闻目睹、天天都要面对的现实,实在难得。
汪丁丁说:“经济学在当代中国是‘显学’,它的健康发展需要‘经济批评’。有了批评,经济学就有了思考……”而他在《我思考的经济学》中所着力的,正是如此的、或许并不乐观的“经济批评”。读汪丁丁的“经济批评”通常并不会让人喜笑眉开,但却能够让人感受到现实的清晰与切近。
《情感智商》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本书的出版时间和它的主题“EQ”(情绪商数)的大面积流行相比,晚了整整一年。出版状态上的迟疑,并未影响人们对于“EQ”的关心和好奇。就算是面对眼前的现实,其实“下岗”对一个人的情商就是一个考验。该书作者在序中用自己多年学术研究作为基石,称“EQ”关乎通向幸福与成功的捷径,也关乎幸福安定的生活;关乎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栋梁,也关乎家庭生活是否美满……这样的判断,不是妄言。
其实,本书关注的焦点是心灵问题。它在世界范围内所引发的震动用诸如畅销书市场推广计划之类的商业促销本身很难全部解释清楚。世纪末,几乎人人都需要对心灵给与更多的关注——在今天,富贵病除了糖尿病,又有了空虚症——而且,香车豪宅这样的好东西又很难将这样的“空虚”填满……
不过,“EQ”又绝非玄学。作者戈尔曼博士关于“EQ”的全部阐述,依托于行为与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成长,也依托于他本人对于人类心灵困惑的悲天悯人……在即将迈过世纪门槛的时候,“EQ”至少能成为我们的一根拐杖。
《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本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教科书。它的特点一是体现了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些新潮流和新趋势;一是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新论点和新原理,一是阐释了西方经济新格局中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本书被称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本入门式的教科书。”
本书是在经济话语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主流话语的现实情境中出版的。因而,这部经典教科书的出版乃至于热销,相信会成为全民普及经济学常识乃至于理念的重要助力。本书第二章名为“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若干年后,当这样的期待成为现实之后,也许人们会发现,1997年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的出版,在是一个重要事件的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