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畅销书1997:三大记录八项关注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1/16 作者:黄集伟

评估1997年的全国畅销书,坦率地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不过,就总体印象而言,如果是自己和自己比,如果是现在和几年前比,1997年的畅销书可以说仍在继续成长之中。鉴于用精确的市场量化统计精确报告1997年的畅销书出版目前几无可能,因而,根据有限的资讯和不完备的调查完成的本文,只能算是1997年中国畅销书的一份备忘录。
〔记录一〕
1997年,中国畅销书单本印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日子》印行87万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凭海临风》印行40万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笑面人生》、《邓小平的故事》分别印行40余万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联想为什么》印行30万册等等,就是典型的证明。和1996年相比,这样的单本书印量可谓有了长足进步。以同为电视名人传记类的《岁月随想》为例,《岁月随想》跨越1996—1997年两个出版年度,累计印量突破100万。而作家出版社的《日子》一年即已行销87万……对于刚刚开始启动的中国畅销书市场而言,这样的成长值得关注——因为对于畅销书而言,市场销量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记录二〕
1997年,中国畅销书品种开始增多,风格多样化进步明显。
与1996年相比,在1997年的中国畅销书中,不仅有引进版(如作家版的《英国病人》/印行12万册),而且有原创版(如人文版《东方的故事》/印行13万册),不仅有演义圈明星的著述,而且有留学生的民间采访(如中国对外翻译版《我认识的鬼子兵》/印行10万)……思想修养类读物如《中华三德歌》、世界名人传记类读物如众多的戴安娜主题读物、思想性较强的随笔杂文读物(如文化艺术版的《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著/印行10万)、新知普及类读物如海南版的《网络为王》(胡泳著/印行10万)等等,都是证明——这种针对不同的阅读诉求、为不同层面的读者生产品种、风格完全不同的畅销书是出版人畅销书意识开始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记录三〕
1997年,中国畅销书内在品质开始有了较明显的改观。
尤其是与1996年一些名人传记的简单、浮浅相比,在1997年,有相当一部分畅销书不仅其思想含量厚重,而且其文字表达水准堪称一流。如政治理论类读物《关键时刻》(今日中国版》/印行10万)、长篇随笔《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上海人民版/印行4万)、怀旧主题读物《老照片》(山东画报版/4辑印行总量80万)、企业管理文化研究读物《迪尔伯特原则》(海南版/印行8万)、纪实性回忆录《安妮日记》(海南版/印行10万)等等,就是如此——这种畅销书内在品质的提升,正在开始改变中国畅销书原有形象。未来中国畅销书市场的竞争,选题及出版运作能力当然依旧是关键,但畅销书本身的内在品质亦不可忽略,因为读者是在不断成长的。
显而易见,中国畅销书历史尚短。和世界畅销书相比,尤其是相对于中国庞大的阅读人群而言,至少在行销数量上,中国畅销书的“印数”还有着太多的“中国特色”——如1987年巴西首版的《炼金术士》有34个语种译本,全球发行900万册;1991年瑞士首版的《苏菲的世界》有41个语种译本,全球发行1300万册;1994年意大利首版的《听从你的心》有36个语种译本,全球发行600万册……比照这样的畅销书,关于中国畅销书市场,仍有着相当可观的市场空间等待开发。如是而言,下面的“关注”其实也是一种期待。
〔关注一〕
1998年,我们关注中国畅销书的品种。
虽然1997年中国畅销书的品种开始丰富和多样,可关于畅销书,空项仍然不少——如儿童文学畅销书、科幻文学畅销书、原创虚构类畅销书等等就都是。要求畅销书品种的多样化,是因为畅销书读者市场本身就是多样化的。仅以中国庞大的青少年读者市场而论,1997年很少有全国知名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畅销书。凡此种种都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关注二〕
1998年,我们关注中国畅销书的品质。
虽然1997年中国畅销书的品质较之以往有了很快的成长,但在那类以新闻事件为背景、赶出来、抢出来的畅销书中,“快吃罗卜不洗泥”的情形还相当普遍。而所谓“品质”,既不仅仅是选题特色,也不仅仅是印刷质量。既不仅仅是思想含量,也不仅仅是文字表达……而是这种种合在一处的所谓“综合指数”——它是出版人“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出版人综合眼光的体现。
〔关注三〕
1998年,我们关注中国畅销书的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