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图采会:码洋攀升馆配恒热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13 作者:王蓉,郭虹

\Images\2005-2009\20090113T0801.JPG

\Images\2005-2009\20090113T0802.JPG

■商报实习记者 王蓉

1月8~10日,北京国际展览中心2号馆,由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承办的图采馆里,云集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1183家图书馆、七八十家馆配商的工作人员,增设了农家书屋展示专区、民营策划机构的展架和四川新华文轩代理展出的部分图书。据订货会组委会公布,本届图采会采购码洋达8100万元,较去年上升1600万元。

一年一台阶 重视有加

对此次图采会的整体感觉,参会人员都说比去年要好,主办方对展示区、服务区、工作区的设置和出版社的布局分配都较去年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休息区的区域比去年扩大了,并且配备了饮水机。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中盘事业部副总经理王海明告诉记者,从安全和服务的角度出发,主办方要求出版社在通道内不准摆桌椅,统一到休息区休息,并要求出版社尽可能留人在展位做导购。如果有图书馆采购人员对出版社的服务不满意可向承办单位反映,承办单位会将信息统一反馈给组委会。物流配送方面,民营策划公司与出版社一样,同新华文轩直接进行商品组织。而农家书屋展区是为了突出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的工作重点,用来展示、宣传和推荐,并非用于采集订货,这部分的图书较多地受到各地新闻出版局的关注。广东大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卿感慨,比去年人数增多,从现场一些大出版社的占地面积和占据的两边有利地形,和图采会的配套活动如新书发布会、研讨会、颁奖会等活动的频频召开,可以明显感觉到今年出版社对馆配的重视。公司也带来一批图书馆合作伙伴参加新年的第一次全国性图采会。

民营图书策划公司都很重视参与图采会,纷纷表示,只要有组织允许公司加入,公司方面就会全力支持。它们的展位书籍摆放整齐划一,工作人员对图书馆采购人员的服务更是细致入微。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到图采馆,用一整个展架来展示今年主推的“四大系列”重点书——大讲坛、论剑、大参考、读经典,并且要在中央电视台投入近1000万元来宣传。而另一个展架则展出一些社科书。据悉,《枪杆子1949》发行两个月已售出十几万册。工作人员表示,公司今后还将继续做一些市场反响良好、发行量大的精品社科书。而民营策划公司用的是其他出版社的书号,参与图采会可以让图书馆更好地了解民营图书策划公司的存在方式和发行的好书,建立业务联系。俏佳人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把图书馆纳入今年的业务板块之一。不过,作为一家发行音像制品的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图采会上的实际采集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当然,图书馆采购人员对音像制品仍然很感兴趣。可能因为音像制品进入图书馆也是刚刚开始,有部分图书馆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接纳。也许到2009年冬2010年初,音像制品才能覆盖全国80%的图书馆。公司发行的音像制品第一块是老电影,一部分根据作品改编,另一部分是电影厂卖给公司的电影;第二块是趁着全民健身热推出的中华武术,有两三千个品种;第三块是一些类似于《轻松学汉语》的辅助教材,用于出口到海外市场。

图书馆重点采购出版社着力推荐

据多数出版社工作人员反映,评估时期一些图书馆全品种都采的盛况已成为历史,采购人员转为有重点地采购图书,因此今年就需要出版社对一些重点书进行推荐,否则那些采购人员不是很了解的新书就会被忽略。与此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营销部片区经理兼编辑鹿峰告诉记者,以大中专教材为主的科技类图书被采率很高,而在场馆内,出版社之间展出的一些书从名称到使用范围都很相似,反映出出版物尤其是大学教材严重同质化现象。因此为了说服采购人员采集本社新书,出版社必须向顾客介绍书的作者和内容特色来帮助顾客区分。加上民营图书策划公司也参与图采会,他们的服务会更到位一些,无形中要求出版社像他们一样每天坚守在岗位上,陪同图书馆采购。另外,也有出版社反映,采购人员采集目标太过明确,尽管工作人员的推荐无处不在,但并不起主要作用。

图书馆采购人员一般都会选最新出版的书,选书主要看作者、编者和出版年月。出版社的服务态度和措施基本上能令采购人员满意。某高校图书馆派出两位采购人员,还是忙不过来。他们表示,一般都比较赞赏那些在每层展架空隙标出出版年月或者图书品种的出版社,而对那些新书旧书大杂烩堆放在一起的出版社感到很头疼,采集起来很辛苦。但出版社表示对图书进行明确标识也顶着不少来自编辑的压力,因为编辑总希望自己编著的书能够多销一些,所以往往拿旧书来展示。而采购人员则大都抱着“喜新厌旧”的心态。旧书已经在图书馆里陈列,没有必要重复采购,缺的是那些有时效性、新颖性的新书。也正因如此,出版社的编辑与发行之间需要紧密链接。而出版社一般都会派出编辑或者发行人员留守展位。考虑到图书馆采购人员均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出版社让那些对图书内容了如指掌的编辑参与发行,在展位上荐书,不仅有利于图书发行,而且可以通过亲身经历把握终端读者的反馈信息,为进一步出好书打下基础。但也有图书馆采购人员认为,编辑对自己编的书很了解,但不一定对整个社的图书都很了解;营销人员如果功夫做得深,就会对整个社的书有一个全盘了解,可能更有利于图书的营销。而出版社方面照看展位的许多人都身兼了编辑和发行两个职位,策划、编辑、发行一体化成为趋势。

另外,出版社和采购人员对图采馆入口处的安检表示满意。然而,也有一些采购人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难找到新华文轩的服务人员,也不清楚文轩工作组的具体位置。工作区内并没有明显的横幅或牌子进行标识。那么是否可以让文轩工作人员佩戴上明显的标示物,或者统一着装?记者在现场看到,馆配商在工作区的桌上放了一个箱子,贴了一张员工用黑笔写的公司名称纸片,仿佛是临时设置的展位,馆配商与馆配商之间的区分不明显,显得工作区粗糙和无序。有馆配商提议主办方应在每一块工作区上方拉上横幅,写上统一的一目了然的标识,同时使休息区更宽敞一些,这样将更有利于与新老客户之间的交流合作。

链接

“我”看’馆配市场

杨沛超(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图书馆馆长):在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似乎馆配商的日子不会特别难过。虽然有消息表明2009年一些地方财政对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会有所削减,不过也有购书经费增长的消息。2009年我馆购书经费将由2000万元增加到2600万元,涨幅为30%,其他大型图书馆的经费一般也不会削减。中央在提振经济的投资中相当一部分将用于文化教育领域,增加图书馆购书经费值得期待。

作为一个图书馆馆长,如何选择馆配商?我的标准是诚信至上、质量优先、服务第一、货源可靠、到馆及时、折扣要低,但不特别重要。

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包括馆配商在内的所有书商同样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或许有些馆配商从市场上销声匿迹,或许馆配商中的强者会在困境中崛起。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各家书商应收缩战线,以稳为主,以退为进,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经济危机环境下,主营业务应适当集中,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客户稳定、现金流稳定、利润稳定的图书馆配送、教材发行等业务上。对于战线过长,效益偏低的业务应适当收缩,甚至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同时要满足个性化需求,做好配售服务工作。针对图书馆对书目质量、涵盖范围及时效性的要求,开发集成性书目综合查询系统,搭建实用型选书平台。关注图书馆界采访方针、馆藏政策的变化,了解各馆藏书结构调整的动态,特别是在数字资源比重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单一的图书(尤其是中文图书)配售所占的份额会越来越小。关注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大型图书馆数字资源比重已经达到30%~50%,有些图书馆甚至达到70%以上。中文图书购书经费在总经费中不足二成。而多数中小型馆配商不具备期刊、外文图书、数字资源的配售资质,有限的经营范围将使同业竞争愈演愈烈。

李锋(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图书馆预算经费、划拨速度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总量不会减少。图书馆采购更加理性,更加集中在一些大型专业或综合性出版社。出版社和经销商的现金流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高校中文采购经费不宽裕,“211”、“985”高校采购经费稳中有升,数字出版物及外文期刊经费有所增加,中文出版物采购经费没有明显增加,采购重点为专业类图书。评估过的高校回归理性采购,待评估的高校提前启动采购计划。高职高专馆配有一定上行空间。公共图书馆整体经费稳中有升,区域性显著。

为此,科学出版社将重视选题内在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新书出版规模有较大增长。加大与核心馆配商合作力度,加大对图书馆的营销服务力度。

潘明青(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总经理助理):2009年,高校馆藏的评估结束,高校图书馆采购将进入常态,采购量将比较稳定。公共图书馆的采购量将随着图书馆新馆开馆增加。中小学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将继续以超低折扣为主要手段,做正版、常态图书的馆配商无法进入这一领域。

我们认为,图书供应商要制定积极的扶持政策,根据馆配商的业绩和信誉返点,倡导建立健康、积极的馆配市场生态环境。各级各类图书馆要根据行业产业链各端的折扣分配现状,制定既合理又合法的招标投标政策,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胡涛(高教社蓝色畅想有限公司总经理):目前,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变,而且服务更加信息化、专业化、多元化、社会化。我们将借助高教社在高校教材的传统优势对馆配市场形成突破,同时加大学术和社会学习类图书销售力度,弥补教材折扣上的劣势,发挥品牌效应、整体优势迅速切入终端。把完善面向终端和渠道的馆配服务放在首位,发挥教服中心的优势。在19个省市建立样书架,发挥集团优势、服务优势,降低渠道经营成本。依托现有渠道有馆配业务的经销商,联手向终端大面积开展会议营销和现采,发挥社店整合营销优势,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和投入产出。打造馆社商三方合作的服务型渠道。纸介质搭台,数字化唱戏,全力推进高教版全资源馆藏建设。      (郭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