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与儒雅的完美结合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1/24
作者:刘相东
摘要:

胡文仲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主编及《中国英语教学》双主编之一。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
胡文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我第一次“认识”胡老师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我上初中,刚开始学英语,偶然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跟我学》这个节目,非常喜欢,便一集不落地学了下来,此后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增,英语成绩也突飞猛进。这大概也是我后来上大学时选择英语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虽然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研究生时有幸聆听过胡老师的讲座,但因专业的关系,接触并不太多。与胡老师比较密切的接触是从2001年开始的。那一年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会成立,胡老师当选为会长,我成为他的秘书。从2001年到2007年六年间,由研究会主办、外研社承办了三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胡老师在邀请大会发言人、安排会议日程等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胡老师在外研社出版了大量教材与学术著作。教材有《大学英语》、《大众英语》等,学术著作包括《胡文仲英语教育自选集》、《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论集》等十余部。胡老师还从1998年开始担任《中国英语教学》期刊主编,为刊物的发展出谋划策。胡老师经常叮嘱我要严把文字质量关,特别要尊重作者,碰到疑难问题要向作者求教,不要擅作主张修改。他曾举过一个例子说,他编著过一本《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研社出版),他在校对时发现,责编把文中的口头交际(VerbalCommunication)改成了OralCommunication,责编可能知道Verbal是“动词的”这个意义,而不知道它也有“口头的”的这个意义。这个例子对我触动很深,使我再次认识到编辑工作“为他人作嫁衣”的特点,一定要重视作者意见,千万不能随性挥笔。
胡老师还经常对我说,做编辑的不应该只满足于加工别人的文字,也要做自己的学问。编辑要接触各种书稿,只要平时留心,一定能发现很多很好的科研课题。他曾经说起他在澳洲访学期间把路上遇到的英语标示(如路牌、单位名称、公交上的提示等)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回国后把这些材料整理成书。这对我们编辑也有很好的启示。 (刘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