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对“真理”和“完美”负责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1/24
作者:陈海育
摘要:

冯峰
清华大学社会人文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日语言比较以及日语教学法。主编有广受好评的《新世纪日本语教程初级》、《新世纪日本语教程中级》及其参考书,《新世纪文化日本语教程》。
冯峰老师是我进入外研社遇到的第一位作者。当时那本书就是现在享誉大学日语二外界的《新世纪日本语教程初级》。拿到稿子,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精炼而扎实的课文展开方式、清新而亲切的话题,甚至明了而大方的版式、清秀可爱的插图,还有为体贴读者而在单词表里加上的英文译词参考。从内容到形式,这都和我在学校里用到过的那些枯燥干巴的教材大相径庭。而且,令我大为惊异的是,虽然是提交给出版社的初稿,却明显是已经被用心打磨过很多遍了。要知道,在当时,出版社有时还会接到手写的稿件呢。
在编校过程中自然会和作者打交道。当时我只是个毕业不久,毫无经验的编辑。我记得当时自己只是几乎以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编辑稿件。而冯老师却从未介意我的幼稚和不专业。他总是一如既往认真严肃地看待我提出的问题,同时也会直率地提出异议并且不断地自己给自己的稿子“挑刺”。由于稿件成熟度很高,出版过程比较短。但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冯老师为此书稿的意见调整而来的电话或邮件几乎每天不断。甚至在书出版后一两年内,每隔一段时间,冯老师都会给我一份收集下来的勘误和改进意见。这里面有在教材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也有别人提出建议的,在这方面,冯老师从不“护短”,他只对“真理”和“完美”负责。我猜想,冯老师培养子女肯定也是这种作风:实事求是。不溺爱才是真正的爱,但不溺爱不是放任,相反,即使出版以后,冯老师也无时无刻不放弃对书品质的维护和提升。这还包括潜心编写教程的中级和参考书、积极联系并推动教程的多媒体化。
冯老师话不多,但言必有中,“讷于言,敏于行”,颇体现清华的校风。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之福;遇到这样的作者,是出版社之福,也是读者之福。 (陈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