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读者:我和外研社不得不说的故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1/24 作者:李鸿飞,张晨光,章宁艳,安东

在洒满阳光的小树林里一起共度美好清晨的《新概念英语》,课堂上瞒天过海、昏天黑地偷看的《书虫》,在书架最醒目位置那本贴满小纸条的《汉英词典》……那一本本印有外研社蓝白标识的图书将外研人与读者紧紧相系。在相伴成长的生命路上,读者娓娓道来与外研社不得不说的故事。

十年相伴蛹破成蝶

我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被叫作是一条小书虫。但是,这条小书虫也有对书无从“下嘴”的经历——我刚开始学习英语的过程,就像一场梦魇,英语发音和阅读对我来说都是个大问题。那个暑假,在透过绿叶的一米流动的阳光中,我遇到了《书虫》。从一个不熟悉单词的音标标注,到长难句句法和语法的分析,读它的时候,彷佛老师就坐在身旁,循循善诱,答疑解惑。在《书虫》陪伴的夜晚,我度过了学习英语最快乐的一个阶段。

三年高中时光轰然碾过,在当时被称为“黑色”的7月,我没有实现上大学的梦想。我选择了一个人的旅行,带着不甘失败的梦想重新启程。背包里,静静地躺着几本《书虫》。轰隆隆的车轮与铁轨摩擦中,每一站的汽笛声;在虫鸣的绿色稻田旁,默默的流泪后声嘶的呐喊声……直到,我重新捧起《书虫》,让它静静带我走出了精神苦旅。

《书虫》伴我已十年,蛹破成蝶。是这抹淡淡的绿色,让我在喧嚣中宁静地守着自己心灵的小屋,一杯热茶,一本好书,足以伴我度过寂寞的夜晚。望着几十本厚薄不一的《书虫》,就如同望着散发着活力和激情的静好岁月。

当一个黄叶落下的秋日偶然经过外研社时,油然而生一种感激之情,是这座书一样的建筑,是这里的人,给了我一路回忆一路温暖,许是自己冥冥之中,缘自天定。褪色的只是时间,沉淀的,是生命最美的印记。    (李鸿飞)

日产三十吨龙头当老大

书架上那些蓝白的标识,总能让我回想起一些温暖的往事,暖意弥漫整个书房里。目光停留在《新英汉多功能词典》上,这是2000年参观外研社时,李朋义社长赠送的。当时我是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第二期的学员,李社长设晚宴招待我们。席间,我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来华访问,礼节性的招呼过后,首相不会给平常人多说话的机会。可是听到李社长的自我介绍“我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社长,我的出版社日产30吨印成文字的成品纸”时,撒切尔夫人停住了脚步:“哦?我还没听说过有哪一家出版社以吨来计算发行量,请详细谈谈。”就这样,李朋义社长以自己的机智和幽默的比喻赢得了机会,在同行们嫉妒的目光里与首相谈了近半个小时。我当时听完了这个故事,还跑到李社长桌前说了一首“顺口溜”:“社长真豪侠,赠书眼不眨。日产三十吨,龙头当老大。”李社长听后哈哈大笑。

30年了,我由衷地感谢这个赔钱也要出理论书刊的出版社!

(张晨光)

独一无二的外研社

在书店浏览书架时看到了那个蓝白相间的社标总会会心一笑,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老友相见般的亲切和尊敬。我知道在如今鱼龙混杂的出版市场里,它是独一无二而傲然挺立的。在所有学英语的学生心中它永远是一位时时伴随身边的亲切和蔼的智慧学者,有这样永远不会分离的伙伴相伴,真的好安心。 (章宁艳)

外研社和我们形影相随

不知不觉中,外研社已经走过了30年,我才发现原来从小到大,外研社一直陪伴着我,书架上摆满的书籍中,有一半的都是外研社出版,学校宿舍的书架上,更是有一大摞外研社的英语教材。是啊,教材、课外读物、字典,有些赫然印着外研社的蓝白标识,而有些古老的从父母那辈就在用着的词典书籍上还印着手写体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字样。正是那些几乎被翻烂的书籍,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外研社的成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着一排排的书,原来,外研社和我们,形影相随! (安东)

外研社算是我们的红娘

初识外研社之时,我刚从一个懵懂无知的高中生转变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是外研社的书让我逐渐适应了这个巨大的转变。每天清晨,我从南开13号宿舍跑到图书馆门前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前面的马蹄湖边,一遍遍大声朗读《大学英语教程》。四年大学,给我最大帮助的两本书就是《大学英语教程》和《汉英词典》。口语上则是《FollowMe》,我经常模仿电视节目中的颇有绅士风度的FrancisMatthews和漂亮大方的Jane的英式发音和表达方式。逐渐地,我的英语发音也增添了不少伦敦音。

外研社还和我的爱情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大三认识了本系俄语专业的一个女同学。她学习第二外语——英语使用的也是外研社的教材。我花了不少功夫帮助她恶补英语,那本教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单词、短语。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她的英语成绩获得全专业第一名,她也最终在毕业后成了我的妻子。外研社可算是我们的红娘呢。

在我的人生旅途上,外研社的缕缕书香一直萦绕在我的身边。她怀着对读者感恩的心,报答的心,同时教会我感恩,教会我报答。同样,这一本本书也宛如一根根接力棒,在读者中不断扩散,并一代一代地传承给我的学生,我的孩子,让他们也学会感恩,学会报答。 (李险峰)

我们一家三口的珍爱读物

2006年11月,我在杭州转乘上了前往青岛的列车,闲暇时发现对面空着的铺位上放着一本外研社出版的《日语新干线》。酷爱文学、喜欢日本文化的我不由被这个巧妙的书名吸引,正当我沉浸其中时,一声温柔的“嗨,你好!”传了过来。抬头,我看到一个眉目如画、着一袭白衣、披一瀑长发的女孩——那本《日语新干线》的主人。一路上,我们以《日语新干线》作为最初的话题,开始谈工作,谈生活。直到离别时,她把《日语新干线》递了给我,说留着吧——你不是很喜欢它吗?那本《日语新干线》至今仍珍藏在我的书柜里。

离别后,她时不时用邮件告诉我外研社又出版了一本她喜欢的书,过几天之后,我就会收到她快递来的推荐书籍,因为她说了,两颗心的跳动与共鸣和外研社出版的书相关,这两个人就应该把这些书一生一世地共读下去……

如今,相随着读书的日子和800多个日子的真情相恋,我与她喜结连理。在我们的爱情结晶即将出生之时,真的要对外研社说一声感谢!哦,是的,这些书今生今世都将成为我们一家三口的珍爱读物。

(李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