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用足优势促发展3年突破1个亿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0/27 作者:李雅宁

■商报记者 李雅宁

“《100位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感动中国的人物》是我们近期的两部重点市场书,也是我主抓的。为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双百人物评选活动,得到广泛积极响应。于是我们想到策划与此相关的图书。为了让图书赶上评选活动的热潮和市场先机,我们提前请作者把300位候选者的事迹和故事都写出来,等最终入选的200位候选人名单一公布,3天之后我们的书就出来了。”谈及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准备在第22届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上力推的这两本书,社长郝勇强调,这是出于出版人的社会责任,要让以青少年为主的更多读者了解这些人物,并从他们的故事中获得激励。目前,这两本书在书店的销售情况还不错,添货不断。

今年3月正式担任北工大社社长的郝勇,曾经做过18年编辑,又从事了多年发行工作,还曾在杂志社工作过,因此对内容、市场和宣传营销都有全面了解和掌握,可谓行业里的“多面手”。来到他的办公室,没有过多的寒暄,他开门见山地直接切入主题,讲产品、聊思路、谈管理。说起宣传工作和社里的发展规划,他更是显得大气。“作为出版社的一把手和当家人,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战略层面和重点项目方面,否则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全国一百余家大学社中,北工大社处于中上游。根据数据公司的统计,近年来,我社零售指标始终位列全国大学社的前20名。我很看重这个数据,因为零售市场的数据直接反映了读者对我们产品的态度。”郝勇言语中透露着自己对出版社的热爱,以及身为其中一分子的自豪。同时,他又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如今,北工大社的年销售码洋是7000多万,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市场书的贡献。从2009年到2011年,我们将在3年时间里突破1个亿。”

今年年内北工大社将完成转企改制,郝勇表示,出版社将利用已有优势,抓住此次转企改制带来的机遇和调整,为未来做强做大打好基础。走马上任后,他首先明确各部门和职位的责权,从而把每个部门和员工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使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能够密切配合,协调作战。接下来,他成立选题论证小组,与一些民营工作室合作,学习其编辑和市场运作的经验。他放手让编辑去做市场书,告诉他们不怕赔钱,以鼓励为主,尽量少惩罚,尽可能调动编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近一次的社内会议上他还表示,如果哪位编辑做的图书获得国家级奖项,就可获得5万元奖励。

3年之内做到1个亿信心何来?在郝勇看来,身为大学社有很多优势。首先是资源优势,背靠高校,有机会接触到专家学者。其次是人才优势,能够直接从高校选拔和吸引到各个专业的人才。北京工业大学现在已经成为一家综合性大学,除了理工专业之外,还成立了艺术学院、文学院、经管学院、法学院等,这就为北工大社拓宽出书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该社就引进了20多位文学、法学专业的编辑人才。第三是政策优势,国家为大学社转企改制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特别是5年免税政策。第四是选题空间大,不受太多限制,有了好的选题,又对市场有所把控,出版社的业务就一定能够做好。

按照郝勇的设计规划,在北工大社未来1个亿码洋的构成中,教材将占到4000万左右,市场书占到六七千万。在市场书中,以青少年读物和经管类图书作为突破点,因为这两类读物市场潜力大,而且出版社也具备相应的人才储备。该社如今仅青少年读物每年的码洋就达到3000多万,其中“青少年不可不知(读)系列”每年的销量在10万册以上。接下来,该社还计划将青少年读物的年龄层向下延伸,涉足幼儿读物,如即将推出的《全面培优故事丛书》和《幼儿自我管理故事丛书》等。教材出版方面,北工大社则主攻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在郝勇看来,随着社会教育体制和方式的改革,这类图书的市场需求会持续增大。

在北工大社为第22届大学图书订货会准备的书目中,记者看到,图书的类别和品种非常丰富,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生活类、文学类、社科类等。如郝勇所说:“成为企业之后,就必然面临倒闭或者兼并重组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自身迅速强大,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北工大社希望依靠品种、规模和品牌来实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