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在创新和竞争中壮大实力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1/24 作者:谢迪南

\Images\2005-2009\20091124T3101.JPG

\Images\2005-2009\20091124T3104.JPG

解放军出版社社长施雷

■商报记者 谢迪南

1948年到2009年的61中,解放军出版社从战争年代成立的全军出版管理部门,转变成直接为部队服务的一线出版单位;从功能单一的部队教材印制发行机构,发展为出版发行教材、图书、杂志的综合性出版社,在新世纪又进一步发展为专业优势较强、规模较大的大型军事出版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印发军政教材的保密单位和军事文艺的“轻骑兵”,发展为出版红色经典名著、音像制品、文艺期刊的排头兵和我国重要的军事出版基地。

也许很多人认为,解放军出版社作为军队出版社,有着体制上的优越感,不用参与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残酷竞争,“这其实是许多人的误解”,解放军出版社社长施雷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军出版社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运营模式和思维方式与过去相比,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进取的精神,积极投身文化创新和市场竞争,在创新和竞争中不断壮大实力,提高战斗力和竞争力。”

被评为“全国图书百佳出版单位”,施雷说:“我们靠的不仅仅是老资格、高规格。”他用“风雨兼程铸辉煌,创新发展结硕果”总结了解放军出版社锐意进取创新发展的努力和成就。解放军出版社是如何冲破体制壁垒,进行改革创新的呢?又是如何立足自身特色,经营品牌的呢?对未来又谋划了怎样的蓝图呢?

■对于一家军队出版社来说,打破思想壁垒进行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气、魄力和进取精神

“改革开放之后,解放军出版社经历过3次较大的思想解放过程。”施雷强调,如果没有这3次思想解放过程,可能解放军出版社还在向获取“全国百佳”荣誉的努力过程当中。

第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刚经历过“文革”动乱,我国军事学术领域的思想观念还未从“左”的禁锢下解放出来,解放军出版社的出版品种非常单一,只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军事理论著作,甚至连战略学、战术学、军事心理学这些按学科门类划分的军事理论书籍也未出版过。1980年,一位基层干部撰写的《浅谈战争初期的后勤保障》书稿被递到解放军出版社。历史无数次证明,大事件都是由“小人物”引发的。对于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如何解放思想”迷茫中的解放军出版社来说,这一本基层干部的书似乎来得恰是时候。如果要出这本书,意味着要冲破两条禁锢:以往只有领袖才能出军事理论书,而现在“小人物”写的也能出了;以往只有高级将领才能研究的重大军事学术理论问题,现在基层干部也可以研究了。“后来经过反复讨论,还是毅然决定出版了该书。”施雷介绍,该书出版之后,在军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促进了改革开放后全军军事理论研究的热潮,也为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军事理论著作开辟了广阔空间。

第二次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全社会读者对军事图书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解放军出版社对“市场经济”有了高度的认识和实践,在出版定位上,从“面向部队、服务官兵”扩展到面向“军内”和“军外”两个市场,在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军事教材和基层读物出版工作的同时,引用市场手段,策划、组织、出版和发行面向全社会的军事读物,从而为军事图书出版发行开辟了新的空间。

第三次是在新世纪初,随着原解放军出版社和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合并为解放军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和军队建设中心任务开展军事出版工作,在进一步提高为部队文化服务质量的同时,以出版弘扬主旋律的有影响军事书刊为主业,让红色经典读物进入农村书屋、职工之家、社区图书馆,普及连队图书室。

■通过管理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调动大家积极性

改革开放前,解放军出版社的编辑人员,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大锅饭”。在国家打破“铁饭碗”的改革以后,“我们在国家和军队政策许可范围内,认真开展内部干部制度、人事(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对社和中层部门领导,坚持选拔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优秀业务干部。对事业心不强、业务不称职的干部、职工,坚决给予调离或下岗处理。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编辑出版发行工作为中心,将人力、财力和物力向中心工作倾斜,向重大出版任务倾斜,在图书、期刊编辑部实行目标定额责任制,发行部实行经费包干责任制,综合部门实行目标综合考核责任制,实行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坚决克服平均主义。”施雷说,通过机制改革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2005年以来,解放军出版社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建军80周年策划的重点选题在全国出版界一直名列前茅;2006年解放军出版社紧急印发《江泽民文选》100多万套,2007年编辑出版《星火燎原未刊稿》丛书,2008年投入抗震救灾出版工作,2009年推出《星火燎原全集》、《强军之路》丛书,每次全社都有半数以上人员连续加班,最多的加班长达一年多,“可是大家都无怨无悔。”

■把培养造就优秀出版人才当作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

在《星火燎原》53年的出版命运中,有一个人与它共沉浮,这个人就是著名编辑家黄涛,“他是解放军出版社人才的杰出代表,他毕生致力于党的出版事业”,施雷介绍,黄涛主持编辑红色经典图书2000多万字,特别是他终生投入《星火燎原》丛书的编辑工作,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全国出版战线的典范和全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楷模。2008年,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向黄涛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号召全国宣传文化战线和全军部队广泛深入地开展向黄涛学习的活动。“黄涛在担任出版社领导时就很重视培养造就优秀人才,将国家发给的韬奋出版奖奖金交给社里,设立‘星火燎原奖’,专门奖励年轻有为的优秀编辑。”施雷表示,出版社把培养造就优秀出版人才当作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为了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解放军出版社对所有业务干部进行了严格的政策业务培训,坚持每月给编辑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在全社评选出1名编辑家、2名名编辑、15名优秀编辑,从全国著名高校毕业生中选聘了10名非现役文职人员。“目前,我社共有高级职称的编辑41人,博士3人,硕士25人,有7位‘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6位‘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27位作家和诗人,有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全国性发行网络四通八达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军出版社为适应服务军队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大需求,依托军队保障和社会运输两大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了面向军队和面向社会的两大发行网络。面向军队的发行网络做到了平战结合,上世纪80年代,解放军出版社发往边疆部队的军事教材和图书往往需要两个多月才能到达,如今通过铁路快运、物流直送或空运,一般两个星期内就可以送达全军任何一个边远连队,30年来该社依托新的发行系统送达部队的教材累计达2亿多册。面向社会的发行网络实现了全方位覆盖,建立了覆盖全国地级市以上新华书店系统的销售网络,形成了遍布全国重点城市的民营书店配销系统,积极组织或参与军队出版社发行联合体和京版九联图书发行联合体的展销活动,积极参与全国10多个省“农家书屋”和全国图书馆系统馆配图书招标活动;1984年在徐向前元帅关怀下成立了中国军事书店,该书店已成为全国品种最全、最有影响的军事专业书店。

■强大的期刊方阵拓展了为部队文化建设服务的阵地

“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广大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要求解放军出版社不断拓展为部队服务的阵地,而出版社创办期刊的时机也日臻成熟。”施雷介绍,1978年以前原解放军出版社没办过期刊,1980年后创办《星火燎原》丛刊但不久又停刊了。1985年,原解放军出版社在中央、军委和总部首长关怀下,创办了全方位反映青年官兵生活的综合性月刊《解放军生活》,该刊很快普及到连队图书室和战士床头柜。上世纪90年代,总政、总后将《解放军生活》和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解放军文艺》、《军营文化天地》列为全军连队必订刊物。2003年两社合并后,解放军出版社又新办了《军队党的生活》,该刊成为全军基层党支部的必订刊物。《解放军文艺》杂志坚持不懈地宣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创造了无数光荣和骄傲;《解放军生活》坚持面向基层、贴近士兵生活,该刊曾在全军发起“评选全军优秀班长”、“为边海防军人的优秀妻子挂奖章”等重大活动,在全军产生了巨大影响,蝉联三届国家期刊奖;《军营文化天地》杂志曾两度举办“战士最喜爱的十大军旅明星”评选活动,成为全军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刊物;《军队党的生活》杂志创刊一年来,已成为基层党支部书记上党课,党小组长开展活动,党员学习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