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引领出版新业态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1/24 作者:蓝有林

\Images\2005-2009\20091124T4301.JPG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荣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

\Images\2005-2009\20091124T4302.JPG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系列丛书》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

\Images\2005-2009\20091124T4303.JPG

《粮食危机》、《石油战争》、《中国物权法教程》等被评为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

\Images\2005-2009\20091124T4304.JPG

■商报记者 蓝有林

在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首次经营性出版单位等级评估中,此前在出版业界比较低调的知识产权出版社被评为一级出版社,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荣誉称号。有业内人士为此提问,知识产权出版社近年来何以一跃成为出版业界的一匹“黑马”,成功闯入“百佳”行列,其究竟蕴含了多少尚未被业内外发现的能量?带着这个疑问,记者专访了知识产权出版社社长白光清。

领跑数字出版延伸产业价值

双方的对话从该社近年来大举发力的“数字出版”开始。白光清介绍,知识产权社隶属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心业务与知识产权局的业务工作紧密相关,处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因此更容易理解和运用业界的前沿技术。他说,作为专利文献法定出版单位,该社上世纪80年代是以纸张和缩微胶片为载体出版专利文献。1992年,随着国外已开始运用光盘传递专利文献资料,该社顺势而动成功开发出了我国第一批专利文献CD-ROM光盘,中国专利文献出版率先进入“电子出版时代”。2000年11月,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专利文献开始通过中国知识产权网公开出版,该社专利信息传播又先行迈入了“网络时代”。他说,专利文献的特点是品种多,仅2008年文献出版量就达65万余件,至今累计出版381万余件;但纸质出版印数很小,平均每种文献的需求量只有几份到一二百份。专利文献出版的内在特点催生了按需出版,并依靠引进国外先进的数字印刷设备和技术得以实现。

白光清说,受专利文献成功采用数字化按需出版的启发,该社认识到按需出版在一般图书出版领域特别是断版书、短版书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社会效益,于2004年成功启动了“按需出版工程”,拓展了新的出版模式,有效延伸了产业价值,使“一册起印”由神话变为现实。阎晓宏等政府官员亲自参加了启动仪式。新的出版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第一个授权该社按需出版《于光远文集》,茅盾后人亦授权出版了《茅盾译文集》。

白光清透露,目前该社按需出版业务60%~70%是通过市场业务实现的,现已完成近万种“民国时期断版书”项目、百种“近代史资料”项目、数十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汇刊”、十种《清儒学案》等项目的按需出版;“高校馆藏书系按需出版”、人民出版社的“马列文献数据库按需出版”等项目正在推进,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按需出版业务联系。

大刀阔斧改革出版业务攀升

白光清坦言,与专利文献出版、专利信息服务相比,该社的图书出版较长时间里略显单薄。他说,1998年以前,该社每年仅出版10多种专利方面的图书,加上对外合作出书,年出书不过几十种,市场销售微不足道。至此,社领导决定大力发展市场化图书出版业务,要求编辑部独立核算,逐步做到经费自给,并制定以绩效为主的考核办法,代替过去的平均分配制。同时将出版处、发行处划归编辑部,业务由原来以公报、说明书发行为主转变为以图书出版发行为主。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图书出版业务的发展。“2000年5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批准,我们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总编,这在出版社有史以来是第一次。”他说,当年年底,该社制定了第一个《图书出版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明确知识产权、法律、建筑和教育等为出版的主要方向,并从机构调整、制度建设、体制创新、业务拓展、产品开发到队伍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该社的图书出版业务因此节节攀升。白光清介绍,到2008年底,该社年出书码洋已突破7000万元,年出版新书近400种,利润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经济效益突出的同时,该社还取得骄人的社会效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系列丛书》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图解知识产权ABC》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图书三等奖”;《未来战争——21世纪战争中的非致命武器》荣获“2004年度引进版优秀科技图书奖”;《中国营造学社汇刊》荣获“首届中国建筑图书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傈僳族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获得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优秀图书奖;《石油战争》、《中国物权法教程》出版当年被评选为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随着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该社的办公、经营场所也不断拓展。马甸办公区是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拥有近60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蓟门桥国家知识产权局院内拥有近6000平方米的经营场所,是专利文献出版的主要基地;亦庄数字印刷基地拥有13000平方米的生产和办公用房,是国内最大的数字加工和数字印刷基地;建外SOHO拥有近千平方米的经营场所,是数字出版辐射CBD商业区的重要窗口;山东烟台养马岛天马宾馆是重要的培训基地。最近在北京市大兴区购买的184亩土地使用权及1.8万多平方米的地上建筑物已进入规划设计和建设阶段,拟建设成为专利文档和图书仓储物流中心。

制度规划并行转企谋求长远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知识产权社已发展成包括文献出版部、专利信息部、编辑部等主要业务部门,拥有21个业务和职能处室并下辖北京中献电子技术开发中心、北京中献智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献拓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献智兴广告有限公司、中献养马岛天马宾馆有限责任公司、大兴基地、北京城市节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实体的集团性经营单位,业务涉及专利文献出版、专利信息服务、数据加工、图书期刊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按需出版和制印等多个领域,拥有员工近千人。

白光清表示,新的社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在进行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的同时,该社又围绕核心业务进行了新的发展规划。“传统出版方面,现在是内容为王的时代,我们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市场图书特别是畅销书的开发力度;数字出版方面,一是成立项目组启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相配套专题专利数据库的建设,以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二是加大出版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及相关技术开发,全面提升出版社专利信息服务水平和专利数据库研发水平,并在工作实践中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他说,该社去年就登记了七项软件著作权,今年又申报了两项有关数据加工方面的专利,之外除承建维护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网站、出版社网站外,还负责人民军医出版社等兄弟出版社的网站建设和维护。

知识产权出版社被列为第一批转企改制的中央部委出版社。目前,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已批复同意了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方案。白光清表示,“知识产权出版社要按照中央转企改制有关文件精神,深化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力争将出版社打造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专业性强的数字化出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