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白冰(接力出版社总编辑)
多年以来,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特别重视少儿图书出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综合素质教育,以及教材教辅的削减,都给少儿出版提供了很多的空间。与此同时,专业少儿社的营销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也在大幅提高,整个市场越来越繁荣,使得大家都把少儿出版视为增长点和有效商机,觉得这个蛋糕越来越大越来越香甜,有着令其他出版领域羡慕的市场前景。
说到市场前景,的确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在欧美,少儿出版所占份额约占整个市场的20%左右,而我们国家目前约占10%左右,这意味着,还有整整一倍的增长空间。这的确是个大家都看到的好事情。
假使全国500多家出版社都来做少儿出版,可能会带来新的繁荣期和拓展期。然而,冷静思考,则并非一片坦途。
第一,需要警惕少儿图书的泡沫化。有些出版社具备了人才和网络的资源优势,当然可以试水少儿出版。但现在看来,有些社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仅仅出于跑马圈地的需要抢占市场,匆忙上马一些少儿图书,这些书既不是出自专业编辑,也非出自一直有着优秀出版传统的出版社,因此书的质量,从内容到选题,都有很多缺陷。再加上不熟悉市场,很多书被退货,成为积压的库存。据我了解,有些出版社的少儿书退货率竟然达到25~30%,这就需要警惕了。
第二,出版资源竞争更加剧烈,大家都去抢同一个选题、同一类选题,同质化现象严重,你有的书我也有,你卖得便宜我就更便宜,争相压低定价和折扣去冲击市场,甚至有的出版商要造假买榜,这种行为在美国属于商业欺诈行为,在中国尽管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它带给经销商虚假信息,促使其盲目进货,最终销售不出去再退货,不可避免地带来市场的混乱和无序,增加很多新的问题。
第三,我们的很多出版社耐不住寂寞,不能去认真、耐心地培育市场。要知道,作家尤其是年轻的新秀,是需要培育的,非一朝一夕之功。目前出版人的心态有些浮躁,通常的思路是,要快速发展,要马上看到业绩,觉得少儿图书卖得好就马上来做。一个企业决策者要能够清醒地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分析,对发展战略进行准确定位,根据优势去发展所长,如果不顾自己在人才和网络等资源上的不足,都来抢占少儿书市场,那么进入和退出成本都会很高。此前已有重兵进入又含恨退出的先例,不但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造成了品牌的稀释和模糊。在其他行业如酒业与食品业,也有过很多类似的失败案例,不断盲目扩张,不断模糊和稀释品牌,辛苦成就的品牌很快就会毁于一旦。
■李文波(明天出版社副社长)
多年少儿出版的经验表明,少儿出版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目前少儿出版的确在增长,但靠的是规模和品种的增长,而单品种效益却在下降,冷静地分析可以发现,这个市场并没有一般人眼中那么繁荣。
明天社在少儿文学领域的确有比较领先的优势,这是因为我们一直坚持只做这一块,不涉及其他门类。我们对少儿文学这个细分市场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包括对作家和渠道的布局,对终端读者的了解和市场分析,都做得比较到位,但少儿文学有几个“依赖性强”,因此,盲目进入也很危险。
首先少儿文学出版对作家的品牌依赖性比较强,而优秀作家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很强,业内也一直在头疼:出版社花了很大工夫建立起的作家作品品牌,可能到某一天说走就走了。其次,对市场对渠道的依赖性比较强。这些作品需要大量的阅读推广活动,要在全国各地寻找合作伙伴,包括优秀的合作经销商和教育机构,而主动权在渠道手中,出版社把握不好还是没戏,因此市场并不好做。第三,对出版社营销团队的创意能力依赖性强。少儿文学作品需要非常新鲜的每年每季度都要变化的创意,要有很好的主题来支撑你的活动。如果团队创意不够,你会做得很累,而且效果不佳。进入少儿图书市场,尤其少儿文学,你首先要清醒地看到它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艰辛的一面,思想上资源上人才上的准备,都做好了么?第四,对出版社统筹调度的能力的依赖性强。畅销书的制作,要求整个出版社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密切配合。举个例子,一本要在7月份上市并力求进入排行榜的图书,6月15日之前,你的纸张、专用机器必须就位。你的物流运输、市场推广等等都需要在有效的管理链条上良性接轨。看似简单,但是如果协调不好,书就不能在特定时间推出上架,晚出来可能错过了最佳销售时间段,早出来也有问题,你占了资金和库存,会导致单本利润大幅下降,也是个赔本的买卖。
未来的少儿出版还是应该坚持少而精的路子。应该注意关注区域市场销售,而不是全国市场。这几年我社就是找了几个点、几个城市,而放弃了另外一些省市,在几个区域做精做透,已经足够我们在少儿文学领域走在前列。产品上也要有所舍弃,同样要少而精,我们也曾试图多上品种,结果发现效果不佳,每一种都做不透,都是泛泛地做一下。各地的合作伙伴同样要少而精。盲目选择很多机会和合作伙伴,效果未必好。
另外,销售方面应该找准销售季节,不要把销售期拉得过长。我们就是抓住暑期一下子爆发起来,一本书卖个10万15万,足够了,单品种效益肯定很高。
■张秋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我们有些正规出版社,版权意识也比较薄弱,这是一个问题。比如我们社与俄罗斯“森林报”的版权,2009年年底才到期,但今年上半年好几家社就都出了他们的书。我们要是打官司吧,会伤害兄弟社,不打官司呢,对我们的市场冲击又很大,因此很为难。再比如,有的作家和我们签了作品的著作权,一些社又去得到了作者的重复授权继续出书,我们起诉只能起诉作者,而作者是位老先生,又让人于心不忍。身为出版人,应该有强烈的版权意识,否则是很让同行头疼的问题。
另外,出版社除了懂得满足读者需求,还应该注意维护读者权利。有些畅销书作家的作品,很多社都在抢,有各种选本,读者在不同的书中可以看到同样的作品,这就损害了读者权益。
做童书出版,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童书品牌的打造需要时间,不会一蹴而就。七八年前我们做德国原创文学“彩乌鸦”的时候,立志向格林童话看齐,经过长达数年的磨砺,终于从五六千本到现在重印8次的准畅销书。目前我们又在做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彩乌鸦”。
专业的少儿社有专业的产品渠道,而渠道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往往要长时间去培育,有的渠道专门做儿童文学,有的做动漫,都有个长时间积淀的过程。其他社要拥有这样的渠道,往往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贸然进入,最后往往铩羽而归。非专业社的大规模进入童书出版的确需要三思而后行,毕竟不是每家社都是人文社,有《哈利·波特》,也不是每家社都是外研社,有强大资金,又有比较兼容的渠道。
■张克文(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简单地说四点我的思考吧。第一,目前少儿出版的规模的确是大了,但是注重GDP规模的多,注重产品结构调整的少,这种热闹是表面的热闹,而不是真正地在做认真的规划以求得健康持续的发展。第二,表面上的畅销书多,真正能够传承下去的经典太少。某些作家的作品确实是畅销书,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但是,品质还远远没有达到经典的高度,只能说比较贴近孩子,有基本的文学品格而已。可以理解这样的作品能够畅销,但如果说有深刻的精神内涵,能够感动多少人,那就未必了。什么叫畅销书?安徒生、格林的作品才叫真正的畅销,有多少个国家的多少读者在读,又印刷了多少册?我们当下谈的畅销书往往追求短时间的爆发式效应,不是追求长时段的经典。畅销书概念不能这么狭义下去了,应该追求真正能够传承下去的经典,能够真的代表中国儿童文学风貌的作品,这个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第三,大家都对童书市场持较乐观的态度,其实现在的增长主要是品种和定价带动的增长,看商报·东方数据的排行榜可以发现,老的热点比较多,新的亮点比较少。第四点,引进版童书太多,无论绘本、科普还是儿童文学。但能够走出去的原创太少。 (江筱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