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构建书报刊网大格局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8/28 作者:孙珏

\Images\2005-2009\20090828T1908.JPG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直属事业单位,也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建社20年来,该社累计出版图书3000余种。在不断适应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中,出版社逐步形成了以各级各类教材及辅导用书、考试用书、学术著作为主,以科普书为辅的出版格局,年发行码洋1亿元以上,在医药专业出版社中居第三位。日前,记者就出版社的发展采访了该社社长王国辰。

■商报记者 孙珏

打造教育服务基地

中医药社自2001年开始大力开展中医药行业教材的出版,目前已经拥有全国中医药行业教材市场的最大份额,2008年教材发行码洋达到4500万元。王国辰说,社里出版的中医药行业教材覆盖了研究生、七年制、本科、高职高专、中专等所有层次,其中有166种已经列入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2006年首次入选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该社出版的教材占中医药行业入选教材的70%以上。

当前,中医药教育由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综合性、终身性教育,因而出版社在不断优化规划教材的基础上,策划出版能够满足目前国内中医药教育等各方面需求的三大阶段教育用书,即院校教育阶段、职业准入阶段、继续教育阶段。其中院校教育阶段分为六个层次五大类教材,六个层次即中专、高职、专科、本科、七年制、研究生,五大类即规划教材、配套教材、实验教材、改革教材、创新教材。职业准入阶段主要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用书、职称考试用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继续教育阶段包括培训教材、与继续教育学分相关的专题提高班等方面的图书。王国辰的规划是,加大各种教材选题策划和出版力度,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巩固并扩大中医药教材的市场份额。同时,充分利用和整合医药教育资源,扩大教材的竞争优势,中医药社从过去传统的教材出版向提供现代中医药学教育资源服务转变,逐步形成和完善由教材、教参(包括学习指导用书、习题集等)以及与之配套的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组成的系统完整、学科齐全、层次完备、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材体系,实现教材出版系统化,使出版社真正成为全国中医药教材生产制作基地、教育服务基地。

学术考试书齐头并进

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中医药社20年来在中医药学术著作的出版领域涉及中医药古籍、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中药、方剂、针灸推拿、中医药科研等各方面。中医药界众多院士、“国医大师”大多成为该社的作者,这些代表中医药界最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帮助该社树立了中医药学术著作出版方面的权威地位。2008年,该板块图书发行码洋达3300万元。“中医药的发展必须首先立足于继承”,王国辰说,目前,社里出版的中医药古籍图书品种累计近300种,基本涵盖了所有对中医药发展历史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古籍。

自从国家实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及中医药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以来,中医药社作为国家考试大纲的唯一授权出版单位,在考试辅导用书方面出版了一系列的图书,在品种上已经涵盖了所有考试种类和所有专业,不仅出版了复习指南,还出版了应试实用的习题集。由于目前的考试均以该社出版的规划教材为蓝本教材,编写考试复习指南以及习题集的作者均为业内一流专家,该社出版的考试用书在该类图书销售市场占据了最大的份额,2008年发行码洋达到2700万元,成为了目前出版社图书拳头产品之一。

科普书成新增长点

“学术著作对准业内人士,科普著作面对十三亿群众。”王国辰说,出版社今后在做好教材、教辅用书、学术书的同时,还要加大科普生活类图书的出版。

王国辰提到,2007年出版的《求医不如求己》,由于内容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深受读者欢迎,长期占据图书销售排行榜首位;2009年推出的《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对于民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推广中医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近几年该社一直保持每年出版100种左右的养生保健类图书,在该类图书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生活科普类图书已成为该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科普书与学术著作操作完全不同”。王国辰的做法是,科普书在利用中医药行业的专家优势,同时注重网络来源,从网络中找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进而服务于群众,使科普生活类图书占据出版社书籍的30%。

对出版社远景王国辰已有明晰的规划,除了建立以系统化的教材教辅为市场竞争主体,学术专著、科普图书为核心的出版结构,还将带领他的团队构建书、刊、电子音像、网络互为载体的出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