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三农图书消费五大特性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8/28 作者:张玉琢

■张玉琢(河北省辛集市科技书店)

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7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48283种,其中农业科技类图书4086种;2008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75668种,其中一些农业科技类图书5316种。然而,已出版的一些图书与现实脱节,闭门造车,缺少亮点,缺乏新意。农村发行长期以来是中国书业的薄弱环节,2008年农村图书零售尚不到位的状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加剧了。有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为40.64元、人均购书额为5.05册。全国农村图书零售88.09亿元,同比下降0.85%,农村图书零售比重19%,比上年下降2%。

农民的一般性普通图书消费到底有哪些特点呢?

实用性。农民购书首位的条件,当选实用可靠,尤其是农业科技方面图书。其购书的目的是解决自己生产或经营遇到的问题,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增产增收,致富发家。因此,“三农”书要细分市场,抓住关键点,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少讲为什么,多讲怎么办,避免太多的理论、冗长的分析和论证。要重视深度开发,有一定的前瞻性,有新技术、新做法,技术含量高,可读性强,便于应用掌握,取得现实收益成效。另外,农业科技图书一般不能做成畅销书,那种一次印几万本、十几万本已是过去的事情。盲目追求印数,农民是不买账的。不要只注重团体批量订货,不重视个人零星购买,农业科技图书只能稳销、慢销,细水长流。出版社需严格把握印数,多印次,少印量,不断及时补充更新,修订旧内容,淘汰过时的东西,出原创本。农民对图书出版时间是很关注的,出版社不能搞几年一贯制,年年重印年年发,要注意不断持续关注三农,紧跟新政策,捕捉新动向,及时修订,补充新内容。

多元性。农民购书往往都是通过个人一点一滴,多次零星购买而成,很少有统一的批量购买,不集中,层次多,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难以形成统一的热点、稳定的客户。男性多偏于技术类图书:种植、养殖、机械加工,女性更喜欢生活、家居、艺术、烹饪、保健,倾向性明显。另一个变化是,现代的农村青年已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眼界开阔,兴趣广泛,紧跟潮流,追逐时尚,精神需求旺盛,具有超前的消费观念。

廉价性。当前,可供农民随意支配的资金有限,消费能力不足。一般每本可接受的黄金价格为10元左右。定价20元、30元,他们要反复掂量,慎重考虑。一旦超过了他们心理预期,往往选择放弃。但编写出版农民需求的图书,绝不能简单草率,要注意细节,力求物美价廉,性价比高;要严格控制图书生产成本,用足版面,少留空白,不过度包装,不追求奢华漂亮,拉低价格;宜用32开本,便于陈列收藏,少用16开本,更不要用异型本;要切实改变农业科技图书写作学究化、学术化的文风,动不动就出系列书、全书、丛书、套书、文库、盒装、线装、精装的现象;要改变片面追求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缺乏扎扎实实的内容支撑的局面。

便利性。农民大都远离城市,居住分散,信息闭塞,往往到当地的县城、附近的社区,就近购买需要的图书。现在尽管可以邮购,可以通过网络购书,但一般的读者限于条件,还是喜欢传统的购买形式。农村的读者专门去外地购书,是不多见的。远水不解近渴,外地的书店即使再大再全,对于广大农村读者来说,往往是可为而不能为。集市也是农民采购日常生活消费品的主要场所,购书也是其中途径之一,因此,要把图书尽力铺到终端去,让农民实现零距离接触。

即时性。农民购书一般都希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时,立即买来比照书上讲述去做,就能马上解决问题,水到渠成。他们一般不注重图书的出版社是否权威,不留心图书的作者是否有名。农产品价格的高低,是农民购买图书的重要因素,什么产品能卖好价钱,就买什么方面的图书。市场是效益的中心,往往因市种植,因价上市。机会不等人,农业生产是季节性很强的活动。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书店应当把适销对路、应时应季的图书早备货,早上架,不要变成马后炮,做无效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