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摘要:

《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郭黛烜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8月版/33000元
■龚营国
“圆明园”——万园之园,是中国园林建造艺术集大成者,不幸毁于鸦片战争,至今我们只能从遗址上的残垣断壁中,追忆其恢宏奢华的皇家园林气派。
1999年,中国建筑史领域知名学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带领课题组开始了对圆明园建筑、山形、水系特色及变迁史的研究,其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单纯从历史、技术或艺术单一角度进行研究的局限,运用“总体史”的史学研究方法,对圆明园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研究。
《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一书即是在他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而成,它是一部以真实档案和圆明园现状遗存为依据,探讨圆明园造园理论和实践,堪称目前为止在圆明园研究领域最具理论高度和实践价值的学术专著。
全书以新的视角探讨了影响园林发展的诸多历史因素,从清代的大历史出发,分析了圆明园建设的背景。圆明园正是在清代鼎盛的时期,前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帝王长达150余年的建设,由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的特殊园主建造的一座园林。全书对圆明园的始建时间进行了考证,由于过去一直沿用《日下旧闻考》所载建于康熙四十八年的观点,与其他史料存在矛盾,因此通过查阅康熙上谕档等史料,判断为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关于圆明园的历史变迁,不仅是园主的更替,更有园林风格的变异,揭示了从皇子花园到皇家御园的变化,以及不同帝王对园林建筑风格和使用功能的追求所引起的变化。从圆明园建筑的变化还折射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片断。
圆明园作为那些年代紫禁城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它的建筑与园林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此书进行了建筑分类研究,对于园内不同类型建筑如何为帝王服务,有了新的发现。
书中对流传最广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版本、真实性和价值进行了辨析,通过与样式房图档和考古发掘的材料相对照,证实四十景图中所绘建筑真实反映了乾隆九年至十二年的园林建筑状况,建筑周围点缀的景物也基本是真实的,这套图纸堪称乾隆九年至十二年完成的“圆明园主要景区的表现图”。
历史园林的保护,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此书在对圆明园山水环境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绘出了地形起伏模型和现存地形与过去的差异,同时结合圆明园部分遗迹的复原研究,提出了诸如对建筑遗址“真实性”的保护、对个别功能性建筑的复建等科学保护设想。
书中除了理论研究之外,还依据档案、考古遗迹复原了部分被毁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从而展现出这座园林当年的辉煌,使读者不但能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而且能方便地解读古代工匠的建筑语言,真切地了解这座历史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