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举重若轻的“谈何容易”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8/28 作者:吴楠

\Images\2005-2009\20090828T2804.JPG

《谈何容易——鲍鹏山十年语录》鲍鹏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19.80元

■吴楠

鲍鹏山何许人也?央视“百家讲坛”正在热播的“新说水浒系列”正是这位口才了得、学问了得之人的独特体验与发现,侃侃而谈引来阵阵掌声。此书《谈何容易》正是鲍鹏山数十年来研究成果的精粹之选,语录般惊醒世人。

正如作者所说,一个民族的性格是由这个民族伟大的先知们塑造出来的。在书中,这个伟大的先知最完美的指向无疑是我们的孔老夫子。他的“仁”与“恕”塑造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性格,这使得我们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里是个有尊严的、堂堂正正的民族,是个在关键时刻能够舍生取义的民族。仁与恕也成了这个民族最高的道德准则,在作者看来这个道德完全可以与西方民族的宗教基督相媲美。作者独具慧眼,在孔孟之道中读出了“革命”的伟大含义,“文革”的批林批孔在这里变得极有意味。

道德是作者极力标榜的最高准则,因此诸子百家中那些不讲求道德的改革家,如商鞅、韩非子;或把道德放在次要地位的人,如荀子,就都理所当然地成了作者所要指责的对象。其实不无尖锐批判的背后,作者是另有隐衷的。作为没有权力、没有经济实力的知识分子,立足之本无疑就只剩下个道德了,拿道德作长矛、作利剑,锋利得无往而不胜。他以道德说话,劝说世人;以道德之师,劝人向善,干预世事,积极介入当下,介入历史的大潮中去。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由古代的仁与恕的道德中生发出极富现代性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当然,作者也不是一味地乐观,过高估计我们知识分子的力量,他敏锐地看到了体制这张大网,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鲍鹏山教授以道德为无上的标准,以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用13个精致的标题标示出我们5000年文化与文学的精髓。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却无不渗透了作者数十年的艺术沉淀功底。《诗经》成为永远年轻的童话,那童话里的故事告诉我们曾经拥有的浪漫时代;《离骚》是我们的第一声响亮的哭泣,“屈原”已作为一种命运、一种精神、一种品性的象征光照后人;司马迁把史与诗结合,亦即历史必然性和个人意志的结合……三言两语指示出的文学余韵,让我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而对文本也有着别出新意的惊艳解读,鲍鹏山教授从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折射出的生活三境界:豆代表现实生活的圆满,露代表道德上的纯净,月则代表着精神世界的高超。一为物质世界的满足,一为精神人格的升华,一为文人的至高追求,那就是道德上的完善,成为完人,乃至圣人。作者以自己的追求,为我们芸芸众生昭示出一条康庄大道来。何其妙也!三境界中,道德毫无置疑地居于之首,这同时也是作者品评文学的一条隐形原则。

作者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了解人心就能了解艺术,由此推出了解艺术的前提就是了解人心。于是,作者本想“说说而已”,却不料道出了人世的不二哲理,最简单的体验在此无疑成了最深刻的真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性的闪光点与人性的弱点,被作者从自己的生活中俯拾而来的小体验化作了灵动的话语,温暖心灵,启发心智。

从遥远的西汉传来东方朔对他时代的无可奈何,终凝结为一句“谈何容易”;今天我们的鲍鹏山教授参透圣人、文人与凡人之后,作为千年后的回响,与古人神交,可谓心心相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