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国原创出版力量盘点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9/1 作者:蓝有林

\Images\2005-2009\20090901T0301.JPG

建筑书

新老力量竞争中提升

■商报记者 蓝有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那样的议论,比如中国没有好的建筑,没有好的建筑师,与国外的建筑和建筑大师相差十万八千里,甚至由此得出中国现在根本就不是出设计大师的时代这样的结论。其实这很不尽然,诸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天津滨海新区等一座座时代标志性的建筑,都有了中方设计师的身影。建筑出版也是如此,犹如机械工业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不缺建筑师》,国内同样不缺原创建筑图书出版力量。

譬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就一直为国内广大建设工作者奉献了大量建筑精品图书,年出版新书1000余种,年重印图书约1200种,涉及建筑设计、建筑理论与历史、城镇规划与设计等建筑领域所有专业门类。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申奥成功和建筑标准规范不断更新,建筑图书出版也成为一支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绩优股,吸引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介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采取“边缘切入”策略,借助原有机电专业优势成功切入,进而全面覆盖建筑出版核心领域,到逐渐锁定专业、实用类技术图书为主攻方向,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即得到行业和业界认可,零售市场份额跻身前列。2004年,中国电力出版社也聘请了大批专家、教授、建筑从业人员作为长期顾问指导,全面进入建筑图书领域,涉及建筑学、建筑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电气、房地产与管理、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家居装饰装修、职(执)业资格考试用书和相关执业教材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建筑分社则起步于2005年,目前已涉及土木建筑类本科及高职高专的教材和教辅、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程预算与经营管理、市政工程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与园林景观、建筑施工与设备安装、建筑执业资格考试、平面设计等多个细分领域,年出书达300余种。

此外,如人民交通出版社在土建方面有优势,中国铁道出版社从道桥建设切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主攻家居,中国计划出版社以标准和规范见长;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等依托各自学校相关院系资源扎根市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百花文艺出版社在建筑文化图书出版领域独树一帜。而江苏科技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是建筑出版的地方生力军,广州唐艺、深圳创扬、上海贝图、大连建筑报道等则是建筑图书的民营策划力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作为建筑图书出版的排头兵,该社主要出版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各类建筑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具书、应用图书、理论图书、艺术画册、普及图书、辞书年鉴、专业教材、培训读物、标准规范,以及电子读物。比如《中国建筑史》、《室内设计资料集》、《住宅精细化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论》等一批著作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不断修订改版。

值得一提的是,该社在各地建立50多个代理站和600多个连锁店、销售点这一建筑图书专有渠道,因此即便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其市场占有率也一直超过40%以上。与此同时,该社还积极开拓国际图书市场,先后同美、英、法、德、意、澳、日等许多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近50家出版社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引进的同时也输出了大量建筑图书,并荣获“全国版权贸易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如《中国的世界遗产》、《2008北京奥运建筑旅游指南》等出版之初就以中文与外文对照的形式出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该社无疑是建筑图书出版的后起之秀,起步至今只有4年时间,但目前产品已涉及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环艺、建筑环境、建筑文化、园林植物、景观规划、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执业资格考试等多个细分领域,年出书品种已达300多种,在国内建筑图书出版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提高,整体出版实力已稳居全国前列。如该社出版的拳头产品《豪华别墅》、《建筑手册》、《全球顶尖10×100景观》、《轻松扮家1500例》等首印量在一个月内即销售完毕;国际建筑大师莫斯的封山之作《莫斯建造手册》6月全球同步上市,甫一面市即引起强烈反响;设计类图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2名,部分图书远销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及韩国、新加坡、印度、埃及、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大部分画册类图书都采用中英文对照的版式设计,既与国际图书市场接轨,也便于图书在国内市场的发行。

健康书

民营策划力集中迸发

■商报记者 蓝有林

如今国内健康图书市场,其热闹犹如此前的财经图书市场,在洪昭光带领大家《登上健康快车》之后,健康书逐渐成为了生活图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细分板块,此后产品不断升级、热点不断转换,参与其中的出版社也是与日俱增。比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凭借《求医不如求己》,江苏文艺出版社依托《不生病的智慧》和《求医不如求己2》等位居市场前列;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试水之作《从头到脚说健康》也获得不错的市场表现;人民卫生出版社凭借其《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也从专业医学图书成功打进了健康养生图书市场;2008年进入健康书市场的化学工业出版社也有不俗表现,该社推出的《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等一系列图书都迅速登上畅销书榜;而像吉林科技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也经常出现在此类图书销售排行榜上。

值得一提的是,健康图书也是当下原创力、策划能力体现最为充分的图书市场,不少畅销品种均是策划力量蓄意策划、从无到有的成果。比如《求医不如求已》、《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不生病的智慧》、《人体自有大药》等图书,起初都是一无产品、二无作者,策划人通过不断寻求新角度、新卖点,最后做到了有策划有市场。比如近年异军突起的江苏文艺出版社,其健康类图书的实际操盘手是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凭借《细节决定健康》一书走红健康图书市场的青岛出版社,其策划方北京博克世纪工作室,这些年也有多种图书由其他科技类出版社出版发行;而像北方文艺社的《大便书》等,其策划者则为光明书架。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专业医学出版社在大众健康类图书市场少有表现。

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早在因非典而引发出版“健康年”的2003年,由该公司策划、披露中南海保健养生秘诀的《健康红宝书》激起大江南北的“中南海保健”探询热,成为除北京出版社的《登上健康快车》之外的健康图书畅销品种。而2007年《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人体经络使用手册》荣获“健康时报”和新浪网评选的全国健康生活十大好书,《求医不如求己》连续60周稳居全国图书销售榜榜首,“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成为流行词并掀起全民保健热潮。

自2008年后,共和联动可以说一直引领着健康生活类图书风潮,《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已成为健康保健类图书的知名品牌,形成了“国医健康绝学系列”“求医不如求己系列”“大医济世系列”“每天美丽一点点系列”4个成熟书系,在健康生活图书排行榜的前10名中,共和联动的图书常年占有6至8种。

北京博克世纪工作室:提起博克世纪,就不得不提及由该工作室策划的畅销书《细节决定健康》,该书单本销量已突破60万册,该工作室自此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健康书原创策划力量之一。随后策划的《给老爸老妈的健康枕边书》则成为中老年健康书里的一匹黑马,自出版以来,销量近10万册。

目前,北京博克世纪工作室年策划品种近200种,图书再版率已达到80%,已在大众健康领域形成多个品牌系列,如《无病一身轻》、《习惯是最好的医生》等。在市场公开的大众健康类图书排行榜前100名里,博克世纪工作室的作品有10多种入围,位居畅销书动销品种占有率前列。

医学书

原创教材、专著市场领先

■商报记者 蓝有林

医学出版历来是个严肃的领域,即便到现在健康类图书的兴起,相关医学专业社也少有涉及。与此同时,医学图书市场的集中度也位居所有出版领域的前列,很多出版社的市场地位自创立起得以奠定,比如从市场占有率以及品种规模的角度来说,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医学出版领域至今仍然遥遥领先。

当然,医学图书近年的市场格局也因各家发展步伐不一而稍有变化,医学出版领域的集中度有所缓解,如科学出版社医学分社属于埋头苦干型;人民军医出版社这两年开始加大教材和考试用书的出版力度,同时加强了医学科普的出版,在业内的影响力得以提升;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近年来的教材和学术出版也获得了很好的市场份额,并时有大部头的医学专著问世;化学工业出版社早年涉足医学出版是从医学化工切入,但近年来在医学出版市场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先后设立了医药生物分社和医学科普分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一直立足中医药图书及中医药规划教材的出版,这两年凭借《求医不如求已》等试水大众健康出版。

而在医学出版的地方力量当中,江苏科技出版社一直坚守临床医学出版优势,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中医药教材和专著方面也有不错影响,而像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等也开始从医学考试用书入手走入市场。

人民卫生出版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翻译苏联的医学教材,到1960年代组织国内一流作者自编院校教材,1970年代开始的统编教材,直至今天以规划教材为主体的人卫版全方位医学教材,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人卫社也因此获得“中国的医学生是读着人卫版的教材踏入了医学工作行列的,中国的医学家是读着人卫版的图书成长起来的”这样的美誉。该社去年年初成立美国公司后,一举收购加拿大BC戴克出版公司全部医学图书出版资产的做法也开创了“走出去”的先河。

近年来,该社在“大教材观”的指导下,已建立起以医学院校为主的学历教育、进入行业所必须的国家执业考试的应试教育,以学分、职称晋阶为主的继续教育三大部分构成的终身教育教材出版体系。其中学历教育的教材又有规划教材、配套教材、改革教材、实验教材、创新教材、引进教材六大类,涵盖了研究生、8年制、7年制、5年制、大专、高职高专、中职中专七个层次,形成了六大类并行、七个层次立体发展的教材出版格局。目前,该社教材已达1800余种,占有中国医药学教材出版8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印数都超过150万册。

人民军医出版社:该社的高速发展是在新世纪后,图书发行量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目前发行码洋过亿,市场份额居前,上百种图书进入全国医学图书销售排行榜,近百种图书被国外、境外出版商购买版权。如以《实用骨科学》为代表的一批骨科专著成为国内外骨科界公认品牌,《中国肾脏病学》同样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代表力作。该社还在口腔、医学影像、妇产科、护理学、中医、考试用书、医学科普等领域形成多个出版优势板块,众多图书获国家和军队图书奖、科技进步奖、优秀畅销品种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等。

目前,由国家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组织全国近4000名权威专家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由该社陆续出版;由国家卫生部、总后卫生部与全国医师协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国家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共同组织编写的《国家执业医师、护士“三基”训练丛书》也将在该社出版。

工具书

资源优势扩展至新技术领域

■商报记者 王东

工具书出版格局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已经基本奠定,这种格局延续至今只有部分调整——几家掌握着高端工具书出版项目的专业社,如今凭借着这种资源优势同样成为该领域最主要的原创力量,少数新兴力量在大规模版权引进的基础上也逐步增强了自身的原创力。

工具书出版的原创能力首先体现在生产能力上。从过去由国家投入并组织专家编写,现在的工具书原创出版社都通过建立语料库和词典编纂平台,大力发展自身的产品研发能力。语料库的建立可以大大简化工具书生产的操作流程、缩短生产实践,而词典编纂平台的使用,则使得出版社在组织专家编写工具书的时候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操作方式。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辞书分社社长许海峰认为,在最近几年,纸质词典受到了电子词典和在线词典的强烈冲击,目前国内无论电子词典还是在线词典,背后的推动力量有99%都是技术公司,内容提供商长期缺席这个市场。但是这种状况在未来将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一些掌握大型权威工具书出版资源的原创社,也正在借助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进行积极的拓展工作,或者开发电子词典产品,或者做基于网络的语言学习平台,通过这种探索寻找新的盈利点。

与此同时,一些成立了相关研究中心的科研院校正在形成新的工具书原创力量,比如南京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等等。但是在许海峰看来,这些科研中心如果不与出版社的业务相结合,其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尚有待考验。

对于工具书出版社原创能力的持续打造,受访业者认为,原创力来自于出版社独立掌握版权的产品的生产,而产品生产的源头是具有原创能力的创作型编辑的培养,因此原创工具书出版社应该建立新的机制鼓励这类编辑的成长。

商务印书馆:作为辞书出版第一梯队的代表,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辞书编纂和出版的重要基地,拥有以《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汉语工具书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辞书,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在读者中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地位,其产品在辞书出版的市场份额也是目前领先的。为了保证自身在未来市场上的地位,商务印书馆在最近几年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比如建设“商务印书馆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该系统与商务印书馆数据库排版、工具书在线系统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具书内容系统,使语料采集、辞书编纂、辞书出版、存储、网络在线发布的全过程形成一个自动化流程,也保证了商务印书馆在原有产品修订、后续产品研发方面的强大实力。该社推出的“工具书在线”,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媒体数字出版平台,可以向全球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工具书的检索服务。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首部独立研编的大型工具书《英汉大词典》,这本词典被誉为“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双语词典之一”,并进入联合国翻译处,成为工作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2007年4月,上海译文社推出了《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继续保持着本土原创高端英语词典出版的领先地位,并凭借着该社拥有独立版权的《新英汉词典》的巨大销量长期占据着工具书市场的相当份额。为应对数字出版的冲击,上海译文社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引进了词典编纂平台以强化自身的研发能力,并积极尝试开发电子辞典产品。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从早期以引进版英语工具书占领市场开始,外研社逐步上马了自身的语料库以及词典编纂平台,采取合作编写以及自主编写等形式开发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凭借《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不俗的市场表现,成为英语工具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原创力量。目前,该社已经启动了在线百科辞典的开发项目,试图通过海量内容资源支持工具书的在线出版,以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挑战。

四川辞书出版社:早年因出版高端辞书《汉语大词典》而在原创工具书出版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并据此发展了语词工具书的出版特色,以《汉语成语词典》、“小小工具书”系列为代表的中型、小型语词工具书在市场上销售情况良好。最近该社正在筹备借助《汉语大字典》修订本积累的丰富电子资料,建立“汉语字典数据库”和“汉字古文字字形数据库”。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其他工具书出版社不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依靠政府力量成长起来的专业出版社,该社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核心的系列产品,也反映了我国百科全书出版的整体实力。1978年,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此项工作。此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各分卷陆续出版,至1993年,全书所有学科卷出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出版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丰碑”,成为20世纪末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一个标志。

时至1995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修订重编工程正式立项。之后,新闻出版总署将其列入“九五”、“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总编辑委员会。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又将《中国大百科全书》列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最近,全国各界专家、学者历经10余年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皇皇巨著,也使得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继续保持着中文百科全书出版的领先地位。在此期间,《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以及《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的出版,则为百科全书市场培养了新一批读者。

浙江教育出版社:作为一家地方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凭借其《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出版成为原创百科全书领域的重要力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浙教社就开始组织力量编写《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双色版,于1991年正式推出第一版,至今已经销售300多万套,从而创立了浙教版少儿百科的品牌。在这之后,该社不仅多次修订双色版,而且从2001年开始逐步丰富百科全书的产品线,于2007年出版了《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彩色图文版以及图文分册版,并计划在明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推出该系列的精华版。

浙教社百科全书出版的原创力,在于创立了一种“可以阅读的百科全书”的新门类,并且通过吸收社外力量创立了百科全书出版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