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90后是中国第一代完整接受了信息教育的人,游戏和网络的虚拟空间对他们来说其实就相当于一个真实空间。那么,这一代青少年的阅读消费情况是怎么样的?他们比较喜欢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是喜欢进书店购买纸质书还是选择网上下载阅读?
他们对出版社书店举行的营销活动有多大兴趣?……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的出炉,
能让业界对90后的阅读消费趋势画出一个轮廊,
因为,
只有了解90后才能让书业
及书业营销对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你还不了解90后吗? 你OUT了……
■商报专题调查小组:实习记者 张梅芳 郭英 王晶晶 商报记者 邹昱琴 钱秀中 倪成
■商报记者 邹昱琴 钱秀中/执笔

事情让我们先从两个实习生说起。
2009年7月中旬,《中国图书营销周刊》从湖南来了一位生于1990年代的实习生小张。几天前刚看完五月天北京DNA演唱会的小张,来面试时身上穿着从演唱会周边买来的纪念款T恤,脸上洋溢着见过偶像后的幸福光彩。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理想就是一定要成为一名记者,所以不要工资,只希望能够体验报社的工作氛围。她态度坚绝,以至于让记者没法说出不字。
小张来不久,记者出差途中在杂志上读到了另一个实习生——15岁的伦敦少年马修·罗布在摩根士丹利的实习中发生的故事。在2009年7月前,马修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高中生,他想获得一些工作经历,向本地的公司机构、律师事务所和银行投了无数自荐信,结果通通吃了闭门羹。7月,马修最终得到一个来自摩根士丹利的offer——为期两周的实习资格,他被分配到媒介和互联网研究小组。实习导师之一便是好心给他实习机会的惠灵顿叔叔。7月的金融城处于懒洋洋的休假季节。惠灵顿叔叔在去享受夏日时光之前,交给马修一个小作业——写一份关于像他这样大的孩子是如何消费媒介产品的报告。
差不多花了一天时间,马修通过短信的方式向一些朋友调查他们的想法,并撰写出一份长达3页的青少年媒介消费习惯研究报告。他相信,自己的报告凝聚着大约300名青少年的集体智慧,并且,间接代表着全英几千名少年的真实想法。这是一份让众多媒体经营者、投资人、广告商感到沮丧的报告,报告得出的结论完全颠覆了他们对青少年群体消费习惯的预想。根据马修的报告,青少年讨厌广告牌、电视和互联网上的侵入性广告;他们乐于通过各种信息平台获取内容和音乐,包括手机和苹果iPod等诸多设备;他们不听广播,更愿意使用音乐网站,因为这里提供的流媒体音乐是免费的,而且可以自主选择;他们很不愿意为音乐付费,其中80%的人采用非法方式下载音乐,多数人从未买过CD。印刷媒体遭到英国青少年的冷遇,因为“他们无法忍受满满一页的文字”,而电影和演唱会是少有的几个能够让他们心甘情愿掏钱的领域。青少年经常去电影院,只不过他们去电影院“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是为了获得体验并与好友聚会”。马修还写道,青少年很少有固定时间看电视,他们基本都有接触网络的途径。真正对新媒体商业模式构成当头一击的,是马修在报告中写道:“青少年不使用Twitter,即使他们注册了账号”,因为用手机更新这个微博客会用光储值,而储值用来给朋友们发短信会更好。“由于没有人会看他们的Twitter主页,因此他们认为发表Twitter信息毫无意义。”现在,马修已成为东京、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最热门话题。基金经理、公司总裁、行业分析师们正逐字逐句地研究着他的分析报告——青少年们是如何来消费媒介产品的。很有可能,他所撰写的3张薄薄的报告,正在影响着全球万亿数量级的流动资金的去向。
这篇报道也给记者启发,小张进到报社一周后,本刊启动中国90后阅读消费趋势调查,小张便成为了这次调查的主力军。或者说,是小张和马修·罗布催生了此次调查,而小张来报社短暂的一个月实习,也让记者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长时间地观察了解90后。
面对她,记者第一次感到一种极端的信息不对称。在中国,所谓的“90后”,指的是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这一代人(最小的眼下10岁,最大的眼下19岁)。“90后”出生的这一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开始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有人称其为“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期间,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地渗透影响了这一代人。
90后是中国第一代完整接受了信息教育的人,游戏和网络的虚拟空间对他们来说其实就相当于一个真实空间。那么,这一代青少年的阅读消费情况是怎么样的?他们比较喜欢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是喜欢进书店购买纸质书还是选择网上下载阅读?他们对出版社书店举行的营销活动有多大兴趣?……
带着诸多的疑问,本刊用为期1个月的时间,针对中国90后阅读消费趋势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因为90后,这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所以我们将调查圈定在“阅读消费”这一区域内。他们的阅读消费方式,可能与我们迥异,虽然我们不曾想这份调查报告会像马修的报告那样完全颠覆了业界对青少年群体消费习惯的预想,但是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让业界对90后的阅读消费趋势画出一个轮廊,因为,只有了解他们才能让书业及书业营销对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不至于在将来踏空市场。
在此我们也要特别感谢江苏南京凤凰书城、宜兴新华书店、如东新华书店,浙江新华集团下属各书城,四川新华文轩四川省分司所属各书城,哈尔滨中央书店,湖南长沙新华书店等全国各地的书店朋友们。其中,南京凤凰国际书城策划经理王振凯从收到调查表,到完成本次调查共历时10天。江苏是全国文化大省、经济大省、教育大省,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其图书市场消费总量在全国均属前列。从8月3日至8月12日,王振凯和他的同事们共对外发放约80份问卷调查表,有效回收47份。调查人群为90后人群,王振凯的调查渠道除了在书城门店随机调查以外,还针对部分学校学生以及图书馆,开展定向调查,通过店内店外的互动,以期获得更加准确有效的数据。另外我们还要感谢营销周刊各位同事的亲朋好友们,因为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才使得此次调查得以顺利完成。


90后阅读购买渠道调查
1.80%的90后选择去实体书店卖书 90后很少在网上购书
小王从小爱吃羊肉串,所以他妈妈教他数学的时候都是用羊肉串做单位的。“一串羊肉串一块钱,你买8串羊肉串,给小贩10块,他该找你多少钱?”“2块!”小王的四则运算就是这样启蒙的。搬家了,小王家附近卖羊肉串价格降到5毛一串。“5毛一串的羊肉串买8串花多少钱?”“4块。”于是,小王顺便连小数点也学了。在小王心里,数学是和羊肉串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一提到数学,小王就想流口水。带着对羊肉串的热爱,小王小学就进了奥数班。
小王一般去大书城买书,除此之外,他最常去的书店恐怕就得算是北京海淀图书城的九章书店了。这是一家数学图书的专营书店,其中高等数学的专业书是它的一大特色,基本上市场上有的数学教辅书这里都有,很多外面不好找的这里也有。小王和他的朋友们是这里的常客:“没辙,有些竞赛题是从高等数学某个定理的证明过程里摘一段出来问你这是怎么回事。”尽管课业繁忙,不过小王还是会经常打游戏。
看过近百部英文原著小说,百余部英文电影,小王说自己就是靠这来学英语的。黄矿岩的《放飞美国》(黄矿岩是留美教育学博士黄全愈的儿子,黄全愈曾著《素质教育在美国》)是小王曾经特别喜欢看的书。《放飞美国》讲述了一位在美国上高中的华裔少年在美国的成长历程。小王说:“每次读罢都感觉畅快淋漓。因为我非常向往那种人生。”小王也很喜欢韩寒,在韩寒的影响下,他经常根据自己的喜好写一些漫无目的的文章。
和小王一样,大部分90后都是去实体书店买书的。在购书地点的调查中,大书城成为368位90后的首选之地,占总调查人数的43%。这真是一个让人意外的调查结果。39%的90后会就近在学校或家庭周边的小书店进行购书。只有77位90后选择了愿意在网上书店购书,占调查人数的9%。
而在随后的“你经常在网上买书吗?”这一调查中也表现出类似的结果:选择“从来没有在网上买书”的41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8%;选择“偶尔在网上买,主要还是在实体书店购买”的90后有143人;选择“主要是在网上买,少部分是在实体书店买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5%;仅7人选择了“基本全都是在网上买”,还有13人选择“会先去实体店看好了,记下之后再到网上买”。这两年网上书店的业绩一路飙升,以至于实体店惊叫“狼来了”。而本次调查情况显示,实体书城的主导地位在90后这一群体中并未受到撼动。
90后常常被看作是沉溺于网络的一代,但是他们却很少选择在网上买书。常常被人们看作“非主流”的90后在购书形式上却很“主流”地选择到实体书店购买。在我们的个案采访中所接触的几位90后也都不太喜欢网上购书。一位已经读大学的90后高琪告诉记者:“大部分实体书店还是挺好的,书的种类很多,而且看实物与网购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也有一位90后表示:“好像平时没有关注过网络书店,上网时也不会想到要去网络书店。”而90后的的作息时间也是限制其网络购书的因素之一。一位90后说:“白天要上课的,总不可能让快递把邮包送到学校来吧。”
本次共有来自全国各地663位90后接受了问卷调查。采集样本覆盖了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江苏、浙江、云南、黑龙江、湖南、安徽、江西等10多个省市。回收统计时,我们发现不合格问卷共35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填表人的年龄范畴不属于90后。另外,有24份调查表因书店回报时间滞后,未能计入统计数据。因此,本次调查合格调查表共604份,接受调查的90后女性为355名,占调查人数的59%,90后男性249名,占调查人数的41%,性别比例基本均衡。
本次调查的采样途径除了进入学校对学生进行调查外,也通过各地书店在店内进行了读者抽样调查。接受本次调查的604位90后年龄均在11—19岁之间,其学历从初中生至本科生均有。其中接受调查的初中生127名,中专生167名,高中生156名,大专生52名,本科生76名。在调查年龄分布上,以15—19岁为最多,其中15岁的111名,16—19岁的428名,超过受调查人数的70%以上。处于这一年龄段的群体是已经拥有自主消费意识的一类人。


90后购买习惯调查
2.90后购书频次较高 90后为内容比价格更重要 90后每次购书的体格在20~50元之间
1990年出生的高琪是在读大学生。她每个月的花销60%用于日常用品,20%用于书籍,20%用于音像。她最喜欢听歌、看电视。在她的书橱里,小说最多,其次是获奖新闻作品或工具书。去书店的时候,她的行走路线是比较固定的:一般是先看小说,再看工具书或教科书,最后看杂志类。不过,高琪只是偶尔去书店。在她印象中,有些书店书籍摆放乱,服务态度一般,不易找书。但是高琪从来没在网上买过书:“周围人在网上买书的也不多。”高琪最喜欢的作者是七堇年,尤其是她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让高琪感觉很真实,因为作者所写所想跟自己有些像,所以她感到有共鸣。高琪经常看《青年文摘》、《读者》,因为上面有很多不错的文章,有些看完让她很有感触。以前的高琪会去榕树下看文章,不过没有什么文章是给她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的。最近也没有再去榕树下,应该说高琪的兴趣已经有点转移了:“最近除了校内和歌迷会没怎么上过别的网站。”
在购书情况调查中,有142名受访者最近一次购书时间在1周内,211名受访者近1个月内有过购书行为,125名受访者在3个月内有过购书行为。在购书频率的调查中,62位90后选择了每周逛书店2—3次;85位选择每周逛书店1次,244位选择每月逛书店1次,134位选择每两三个月逛一次书店。从中不难看出90后的购书较为频繁。
在“购书时你最重视的是什么?”这一选项中,90%以上的受访者选择了图书的内容,其次有192人选择了作者影响力,77人看重装帧设计,90人受价格影响,73人会受出版社知名度影响,受出版社所赠礼品影响有47人。而对目前国内的图书价格认为很高的90后有72位,比较高的有248位,认为一般的有276位。从调查显示来看,90后对现在的图书价格并不非常敏感。图书价格并不是决定90后是否产生购买行为的主导因素。内容和质量则成为了一本图书的生命线。
在单次产生的购书金额调查中,每次购书在20元以上受调查者有299位,占总调查人数的近一半,每次购书在20—50元的90后有207位,50—100元以上的有39位,100—150元的有9位,200元以上的有14位。由此可以看出,90后由于经济尚未独立,单次购买图书的金额并不高。20元—50元之间是90后最容易接受的消费区间。这也提醒书店和出版社,如果要针对90后进行营销活动设计,要注意在此价格区间里进行。同时5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国内书店图书种类比较丰富,有103人认为很丰富,154人认为品种一般。
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人群购买力和书店品种等情况都有所差异。就南京地区的取样来看,90后的购书周期如下:每周1次以上逛书店的不到20%,每月1次的约占28%,另有12人两个月或更长时间去一次书店。在每次购书价格方面,近70%的人选择20元—50元的价位,50元以上的有4人,选择10元以下的为0。来自南京的调查数据显示,近40%受访者的每月购书1—3本。由此可见南京的90后读者购买力还是不错的。

图6

图7

图8

图9
90后实体书店印象调查
3.大部分90后未办理书店会员卡 对书店活动90后最喜欢打折、赠礼和签售
“大书城太乱了,人太多,每次逛完都很累,像缺氧一样。”今年刚高中毕业的梁倩说自己其实不经常去大书城,有时候更愿意会去一些环境比较好的小书店,“觉得那里还行”。上高中的时候,梁倩每个月的花费是400块钱,其中买书花掉50元。每月她都会买《少女》杂志,这是她比较喜欢的杂志,因为里面会讲一些关于青春故事和健康方面的内容。每次去书店,她都会先到青春读物区呆会儿,然后就直奔自然科学图书区。因为梁倩最喜欢的地方是海洋馆,最大爱好是海洋生物,所以她买的书大部分都是关于动物的,尤其是野生动物和海洋动物。她最喜欢的书就是蒂皮·德格雷写的《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有时候她也会在书店里看一些杂的书,而教科书或者与学习有关的书,梁倩都是在图书馆借着看的。她从来没在网上买书,也不在网上看书。在网上,她最常去的是自己的博客。

图10

图11
虽然大部分接受调查的90后都会去大书城购书,他们对书城的购书环境却并不那么中意。对于书店的活动,90后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不高。
会员制是现在书店维系其与读者情感关系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那么现在书店的会员活动对90后还有吸引力吗?有多少90后是书店的会员呢?调查数据显示,443人不是书店会员,占总调查人数的74%。仅有123人已经是书店会员,约占总调查人数的20%。同时拥有好几家书店会员卡的仅有39人。
在“你会参加过什么书店活动”一项调查中,打折活动虽居首选,但仅占到23%的比例。紧随其后是买书赠礼,有197人选择此项。另外还有194人选择作家签售,102人选择讲座、读书会(读书沙龙),96人选择抽奖,56人选择返券。从中可以看出90后对现在书店活动兴趣不大。在签售、讲座、读书会、游戏、比赛等等书店经常举办的常规活动调查中,429人没有参加过此类活动,53人参加过几次,仅有20人表示经常关注与参加书店活动。
在南京凤凰国际书城的单店调查情况来看,在90后当中,办理会员卡的比例略高一些,大约占到了1/3。有47%的受访者表示参加过书城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王振凯认为,这说明凤凰国际书城的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也说明书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这一调查结果,身为营销活动策划经理的王振凯颇有感概,他认为营销活动一定要认真分析90后人群的心理特点,要着眼于为他们创造增值价值以此锁定读者;卖场一定要拥有自身的品牌活动;一定要在培育读者、引导读者阅读兴趣上做文章,要综合运用媒体营销、圈子营销、文化营销和商业促销等多种营销手段,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扩大影响力、锁定读者群、从而有效地占领市场。

图12

图13

图14
90后阅读消费调查

■商报专题调查小组:张梅芳 郭英 王晶晶 邹昱琴 倪成钱秀中
■商报记者 邹昱琴 钱秀中/执笔
90后阅读信息渠道调查
4.90后选择图书主要参考同伴意见
小元今年上高中了,周末,她常常和朋友们去书店看书。如果有喜欢的书,她就和朋友各买一本,看完了还可以交换着看。她一般会先去畅销书和新书柜台,然后去自己需要的地方。近期她最喜欢看的书是《暮光之城》,她还把这本书借给自己同桌看了。因为住校,小元平时很少上网,也不知道哪些网上可以了解到新书资讯。她说:“我都是直接到书店看有没有我喜欢买的书。”
在多项选择调查“你从什么途径了解新书资讯?”的调查结果显示,404位受访者,将同学朋友推荐作为自己了解新书信息途径的首选,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70%以上。这与很多人预想的“90后是网络信息依赖者”是有一定差距的;288人选择从报纸杂志了解图书信息;258人选择了老师推荐;选择从网上书店了解图书信息的有115人,选择从他人博客、网站、论坛推荐了解图书信息的有113人;选择父母推荐的有90人;从出版社网站和书城网站了解图书信息的有85人。从这组多项选择数据可以看出,90后了解图书信息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身边朋友,网络媒介并没有成为他们主要的图书信息来源。从中也可以看出,和任何一代成长中的青年人一样,90后的从众心理也非常严重。所以,具有引领力、品牌力的阅读时尚更容易被学生所追捧。
而在分析南京一地的取样情况时,我们发现,南京的数字和全国调查数字显示了类似的情况。在47名南京受访者中,大部分选择通过老师、父母推荐或同学朋友口口相传的方式了解图书信息,通过博客、论坛等网络渠道方式了解图书的人数比例并不大。
越来越多出版社把网络作为新书宣传核心途径,而这个调查却告诉他们,纸媒和口碑的营销不可小视,如何有效进行整合宣传营销?在信息传递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的现代社会,这是对图书营销人的新挑战。

图15
90后阅读喜好调查
5.90后阅读取向很多元 外国名著和青春文学最受90后青睐
出生于1991年的小陈是北京人,今年刚刚高中毕业。从小就是尖子生的她高三时直接考取了国外名校。尽管没有参加国内的高考,但是在之前北京市的几次联考中,小陈都拿了第一。虽然考的是国外的大学,不过小陈中文也是学得相当不错。这主要是因为她巨大的阅读量。
相传我国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郑板桥,他躺在床上看书,骑在马上看书,上厕所的工夫也在看书。小陈同学和他差不多。从小,她就喜欢和爸爸玩成语接龙,连续多生僻的成语也记得很熟。早上吃饭的时候,她都是一边看《南方周末》一边吃,说是特别喜欢上面的一些言论,要不就是一边吃饭一边上网,小陈说了:“只去凤凰网看新闻,因为比较有深度。其他门户网站的新闻太耸人听闻,点开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她家电脑旁边还放着本成语字典,等开机的一两分钟里小陈可以顺便一翻。下课时,她最喜欢和同学玩对对联游戏,诸如什么“提锡壶,游西湖,锡壶,西湖,惜乎锡壶”等等。因为对古典文学的熟悉,小陈演讲时的腔调特别像于丹,那叫一个气势磅礴。
小陈家的厕所里也是放着书的——余秋雨的《霜冷长河》。“我是不喜欢余秋雨的,所以就把他写的书放厕所里了。反正上厕所的时候拿什么书都能看得进去。”等吃晚饭前小陈会看王朔的小说。“因为王朔小说是酸辣口的,正好下饭。”晚上睡觉之前是记忆的最好时间,所以小陈一般用这段时间来背记一些东西,例如舒婷的诗歌等等。“主要因为这类作品和高考作文风格比较接近,内容积极向上,爱国爱党,可以直接用到写作中。如果作文里用海子的诗歌就不合适了。”若要让小陈发自肺腑地说她喜欢的作品,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谈美》才是小陈的最爱。她还经常去书店买一些有关文艺理论的书。
此次调查显示,对90后影响最大的书分别是:外国名著类(210人)居第一位,青春文学(149人)居第二位,中国古典名著(119人)居第三位,中国现当代文学著作居第四位。其中被90后提及最多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简爱》。在中国古典名著方面,90后提及最多的是四大名著。在“最近你在看的三本书”的调查中,青春文学类居第一位,外国名著居第二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居第三位,中国古典名著居第四位。可见,经典名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90后的新新人类也是一样。出版社与书店任务的关键是怎么让他们打开书本阅读,怎样用他们喜爱的形式重新包装经典内容。在这其中,营销人员需要下一番功夫。
在“你最喜欢的作家”这一问题中,郭敬明、黄蓓佳、郑渊洁以及J.K.罗琳是最受欢迎的。此外也有人欣赏鲁迅、金庸等等传统小说家,以及一些现代作家,总体来看,90后的喜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可见,利用网上售书,发挥长尾理论的效果,即使小众的书籍也可能细水长流地带来可观的销量。
调查显示,90后阅读主要受到学习压力大的影响,另外缺少读书的氛围和找不到感兴趣的书也对其造成不小的困难。文化程度也是制约他们看书的一个原因。90后的学生面临着更为紧张的课业压力,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追求自己的读书喜好。所以,还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利用课堂小组、网络分享、书友会等形式给他们创造阅读氛围,应该能为90后阅读提供不少帮助,这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
同时,作为出版商和书店,在营销上更应该多多关注90后这一群体的消费特质。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群体虽然张扬个性但并没有过分异化,如何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版新书好书,设计营销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相信这已是书业开始面临的问题。

图16

图17
90后阅读方式调查
6.90后爱读电子书,但更习惯纸质书
在报社实习的小张,来北京最开心的事情是在首都体育馆看了五月天的演唱会。小张兴趣广泛,她喜欢写文章,画画,看球赛,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K歌,去英语角。在北京期间,除了听演唱会,她还去了北京一些有名的书店,单向街、风入松、光合作用、万圣书园等。她说:“这些书店和我以前看到的真的很不一样。”
小张是在校大学生,平均每月花费在1200元左右,其中,吃饭大概花费800元左右。有时候小张还会请同学吃饭或者参加朋友生日聚会,再加上平时出去玩的花费大概在200—400元左右。逛街买杂七杂八的东西的花费大概在200元左右(其中包括购书消费)。小张说自己很少会去买纸质书,她和她的朋友们一般读电子书比较多。“至少我周围的人现在基本以读电子书为主,因为他们认为纸质书如果作为收藏的话才会去购买,如果只是为了看看里面的内容,大部分人会选择从网上下载阅读。”小张喜欢看余华和亦舒的书,所以一般他们出了书,小张就会买来收藏,另外她还会买一些学习语言的工具书。有时候,她也会买书用来送人。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她基本上是通过图书馆借书,或者是自己从电脑上下载看。小张了解新书的渠道基本源自于网站信息,她经常会去久久读书人等一些网站了解图书信息。
在604名90后中,有近一半的受访者中选择手机阅读或网上阅读,但是看书时间不到看纸质出版物时间的一半,且大部分人还是选择购买纸质出版物或者借阅,这说明大部分人还是习惯纸质阅读。
调查显示有53%的人拥有电子阅读器,这对于实体书店而言并非好消息。在阅读的数量方面,约55%的90后平均每月读1~3本,还有约36%的人每月读书的数量是零。此外,有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在1~3小时。对于阅读的载体,有45%的人主要阅读纸质书籍,20%主要阅读电子书,剩下的35%则选择了两种形式的阅读时间差不多。
由此可见,90后人群的阅读市场是巨大的,而且未来还具有喜人的开发潜力。虽然电子书在很多90后中受到欢迎,但是纸质书还是占据着主流的位置。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阅读器和电子书的形式一定会不断进步,电子书势必会更猛烈地冲击纸质书市场。由于电子书的盈利模式还不够明朗,出版社在做好纸质书出版的同时,探寻电子书的后续开发,努力使两者兼顾,不失为获取更多读者的好方法。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