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倡导中外合著和系列出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9/4 作者:李丽

商报记者 李丽

9月2日,在北京皇家大饭店举行的2009“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来自英美德日的9位外国专家介绍了中国图书在海外市场的出版现状。目前在海外已经出版的中国图书中,科技著作要多于社科人文类图书,而社科人文图书中,又以非小说居多。销售较好的中国主题的图书大都是由外国知名作家或旅居海外的华人用英语或当地语言写作的图书,而从中文译成外文出版的中国小说,却很难在海外市场上畅销。即使曾开创中国图书高版税输出先河的《狼图腾》也未能在英国如期畅销。因此,中国图书“走出去”目前面临的依然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道路。然而也正如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会议致辞中所指出的,不管多艰苦,也要坚持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以及时主动地向世界传递信息,让当今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起到“传递信息、传播真理、沟通心灵”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9月2日,在北京皇家大饭店举行的2009“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外国专家座谈会上,圣智学习出版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纳德·杜恩借用屈原的这句名言来表达圣智将克服种种困难在国际市场上出版中国主题图书的决心。此次座谈会上,罗纳德·杜恩和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莫雷、剑桥大学出版社首席执行官潘仕勋、英国斯特灵大学国际出版与传媒系教授、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卫克安一起,作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最新聘请的4位外国专家顾问,分别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的手中接过了聘书。4位新获聘的专家,与培生集团中国区总裁高倩倩、施普林格公司CEO德克·汉克、日本东方书店社长山田真史、英国中国出版公司国际出版顾问兼董事长保罗·理查德森、法兰克福书展事业发展部副总监柯乐迪,共9位外国专家,相继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介绍英美日德图书市场概况和对中国图书的市场需求,并就中国的社科人文和科技学术类图书如何有效地走到不同的海外目标市场,提供了颇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次座谈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承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出席座谈会并致辞,会议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副局长吴伟主持。

在谈及什么类型的中国图书适合海外市场需求时,培生集团中国区总裁高倩倩代表因故未能与会的英国企鹅出版集团CEO约翰·马金森,发表了对英美大众市场上中国主题英文出版物的调研分析报告。其观点是近年英美市场上比较常见和有影响力的中国主题图书,大多是用英文创作的,而非翻译的文本。作者一般是知名度较高的前记者、编辑和学者。其中,非小说类图书在新书目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次是历史、回忆录和传记,以及旅游、食品和摄影作品,还有小说。在英国,来自中国的小说大部分都是翻译过来的,但在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依然是由旅居海外的华裔小说家用英文创作的作品。英国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主任、英国的中国出版公司顾问兼董事长保罗·理查德森也在发言中表示,在英国,一般非小说和大众参考书出版对中国主题内容来说显然是个机会领域,但需要具备很好的市场预见性来精挑细选。

关于德国市场上的中国图书机遇,出席座谈会的法兰克福书展事业发展部副总监柯乐迪引用德国出版商协会的统计说明:德国读者对来自中国的文学作品、艺术文化、历史政治、经济、旅游、休闲书画册类的翻译作品最感兴趣。

日本东方书店社长山田真史在发言中介绍说,在日本出版的与中国有关的书籍,主要集中在历史、政治、汉语语言学三个领域。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尤其是哲学思想、宗教、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一般都有数种日文翻译版。同时,山田先生特意提醒:“不仅要重视纸质书籍的翻译和出版,对电子出版物的推广也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座谈会上,翻译中国作品过程中的语言障碍问题再次被重申,专家们又一次强调,将中文图书译成外文的翻译者,其母语应该是最终出版的语言,并且精通中西二元文化。但问题是这样的人非常少,因此专家们提议,有些门类的图书可能还需聘请西方作家或让西方作家与中国作家合著。而中外作家合著也对打开作品在西方的销路非常有帮助。潘仕勋、布莱恩·莫雷、卫克安均表示,中国作家即使在本国很有名,但到了国外就几乎无人知晓了,因此要在海外推销中国作者的作品很困难,让中国作者与一个知名的当地作者合著,或者考虑由当地的某位名人撰写序言、前言等,都对中国作品进入海外主流市场大有裨益。为此,哈珀·柯林斯公司特意推荐了外国知名作家来写作关于中国的图书,比如刚刚在本届BIBF上举办了新著《中国大趋势》中文版首发式的约翰·奈斯比特的作品。专家们又建议,为了增加中国作品在海外的曝光机会,成系列地出版而不是单本书出版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而在科技学术出版领域,外国出版商们正越来越广泛地在电子出版方面与中国出版社和作者合作。施普林格公司CEO德克·汉克在座谈会上重点介绍了该公司利用SpringerLink电子平台与中国的合作。目前施普林格已经和中国的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合作伙伴签署了156种图书的合作出版协议,至今年8月底,已出版其中的47种。德克·汉克表示,没有电子图书就不会再有纸质书。施普林格公司的整个出版过程是由电子出版驱动的。所有的出版物都是先有电子版,然后才根据客户的需求印刷出来。“如果只能有一种选择,我们将只有电子书。”德克·汉克坚定地宣称。他说,2009年施普林格公司预计有35%—40%的销售收入来自电子出版物,公司现在和中国的合作主要是在电子出版方面。

除了翻译授权、合作出版、中文书出口,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各种方式中,卫克安和保罗·理查德森两位专家还力挺在海外市场直接设立中国出版社的国际出版办事处。卫克安说,毕竟,国际出版商仅仅把关于中国的出版看作全球范围中有限的一部分,而中国出版商设立自己的海外出版基地,能够为中国主题图书在国际市场上的出版发行提供更广更深的空间。因此,从长期来看,中国出版商必定要发展自己在海外的直接出版业务。同时,保罗·理查德森提醒说,无论采用什么方式登陆国际市场,按照国际市场机制运作是最基本的。比如在英国,出版商们严格按照出版周期运营,分春秋两季集中出版。中国图书要在英国出版也必须按照这些规律向批发商、零售商、超市和网上书店供货。

最后,吴伟透露,从明年开始,座谈会将改变举办形式,改由一家中国的出版集团(社)联合一家外国出版集团(社)共同主办,2010年将由中国出版集团和圣智出版集团共同主办。

(链接:参见本报第1583期11版《“走出去”应更重内容合作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