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在胶片与书页的纹理中发现天堂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9/4 作者:布妞

\Images\2005-2009\20090904T1308.JPG

○布妞(书评人)

很多时候,看电影的时候,会于半睡半醒间瞬间恍惚,仿佛立于两个时空交接的边缘,一脚伸入了银幕里的世界,另外一只脚却缩于座椅一角。电影里的一些桥段,沿着视线探到脑海深处,和那些积尘的隔年记忆碰撞、挤压,然后顺利地融合在一起。让人难以区分哪些是戏,哪些是抛于岁月中的生活。

电影,究竟有多少我们生活的承载?印象中,表达得最为细致的一部应该是托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主人公多多的大半人生岁月仿佛粘在了那些陪伴他多年的胶片上一般,伴随着那些半明半暗的影像,少年长成,甚至成为一位著名的导演。多年以后,故人亡去、美人迟暮,影片的最后,他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年少时因战争的统治与摧残而被剪掉的无数部的电影片段,他望着那些片段,潸然泪下……

这个片段总是能让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本书,它也叫《天堂电影院》,是52部美丽电影的阅读笔记。我想这本有着优美名字的书籍和与其同名的电影是契合的。里面的一篇篇笔记,好像多多最后见到的那一幅幅的电影片段,裹着意大利西西里的海风,书和电影都飘散出舒缓与静逸。

有时会想,多多最后的落泪,是为了胶片中一幕又一幕上演的影像呢?还是因为他在那里看到了生活,看到了自己多年人生中的挣扎、隐忍、期待与无常呢?千人千面,或许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答案。记得托纳托雷和宫崎骏都这样表述过,电影就是电影,它不需要时时刻刻讲道理。我想,电影应当是截取了看似平淡却又冥冥之中深不可测的人生的一个片段,并将其丰盈。

这样讲来,阿简的这本《天堂电影院》,便是捕获了这些光与影的交响,用文字的方式将其丰厚起来。阿简曾在《天堂电影院》里这样说:“每一种分析对电影而言,都是一种损害。因为分析使电影狭窄化了,电影永远有文字无法说清的内容。那些内容将只附着在电影胶片上,只有通过观看才能获取。”

如她所言,用文字剥离电影,好比用电影提取生活一样。因为文字或者影像的局限性,总是不能照顾到全貌。可是,这些局限性依然无法影响我们对文字对电影的喜好。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离开自身,忘记自己的处境。会轮回到电影中的人物里去,感受他的喜、他的怒、他的哀、他的乐。本质上,电影已经将生活中的某些场景深化。其实,正如电影可以深化生活一般,用文字解说电影,也是对电影的一种深化。通过文字的方式,我们可以窥到电影的风貌,甚至是更为便易地穿透电影,直指人生。从这个角度讲,文字于电影可以说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感谢这两个不同的《天堂电影院》,用文字和光影的形式将生活雕刻成一面镜子,让藏在暗处的眼睛,也总是期待一线光明:光亮轻轻启开的眼眸,漾到丝丝线线织成的幕布背后,可以轻轻拥抱或者忧伤片刻的生活。

《天堂电影院》阿简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