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金融的逻辑不是“阴谋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9/4 作者:杨洋

\Images\2005-2009\20090904T1408.JPG

陈志武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陈志武教授一直是世界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Images\2005-2009\20090904T1409.JPG

○杨洋(书评人)

这两年,一方面由于投资市场火爆,同时又由于金融风暴的肆虐,金融和投资类书籍大卖。在当下书店的书架上,林林总总的金融和投资类书籍中,十之八九多为翻译本。而由中国学者原汁原味撰写的、有独特视角的金融投资类书籍并不多,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在这本书里,陈志武先生为金融逻辑的解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解读金融制度的设计、从社会制度设计层面解读金融发展路径、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财富后面的逻辑。既有针对当下中国金融制度设计的困惑,又有针对当前国际的金融危机思考。

陈志武认为目前主流媒体也充满了对金融的误读。典型者即是一本热销的《货币战争》,将“金融”导入了“战争”与“阴谋”的黑洞。如果仅仅是平头百姓误读误解倒也作罢,令人担心的是一些政府的财经大员也津津乐道于“帝国主义和资本家的金融阴谋”。如果财经官员将这种“战争”和“阴谋”的逻辑潜移默化到“国策”中,岂不糟糕!这也验证了中国现代金融制度的初级阶段大众对于金融知识的匮乏。

不可否认,当前世界的经济体系中,美国因为自身经济实力的强大,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不是简单的金融阴谋手段可以达到的。对现代金融制度做“阴谋论”的解读,无疑是将野史当正史,是一种偏狭的、封闭性的思维。现代金融制度的设计其实是一套“公开、公平的阳谋”。美国当然想长久地保持他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有利地位,但我们中国要想真正地强大起来,不是说几句“愤青”的话就能解决问题。中国肯定不能再走回闭关锁国的老路了,只有尽快地学习和适应国际规则,学会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正如陈志武所说中国要避免金融风险,只有更好地实行金融改革。中国想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么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中国式的监管,并不能够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打个比方,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去学游泳,他当然不用担心被水呛住,但他也学不会游泳,等他下次掉进水里,他就会淹死。”

《金融的逻辑》是对正确解读“金融”和金融制度背后的逻辑的正本清源之作。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合理的金融制度的设计,就是政府平时要藏富于民或还富于民,战时或特殊时期,国家可以通过金融手段(发债)迅速、有效地调动和集中资源,方能挽国家于即倒、民族于危难。中国历史上,历朝政府都习惯于平时大规模敛财于“朝廷”——藏富于国,而朝廷则挥霍于“办大事”、“盖大宫殿”,而一旦外族来犯,泱泱大国则顷刻之间瓦解。在近数百年的历史上,中国很长时间都保持了“经济大国”的地位,但却往往是大而不强,或大而脆弱。今天,如果我们还没有想清楚“金融后面的逻辑”,那我们将永远不会成为“强国”,而只会在“国富民穷”的路上蹒跚和彷徨。

今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使中国完成了经济小国到经济大国的进程;明天,只有当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才可能迈入“经济强国”的行列。一本《金融的逻辑》不可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但至少给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金融制度,带来有益的思考和启迪。从一个科学、理性、客观的角度观察现代金融制度背后的逻辑。无论是为官的当政者,还是为民的投资者,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金融的逻辑》陈志武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8月第1版/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