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深国际交流促进文化融合
接力出版社与世界上14个国家和地区的86家出版机构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著名出版公司培生集团、哈珀·柯林斯、兰登书屋、阿歇特出版社、讲谈社等都是接力社的友好合作方。从2001年至2008年,接力社版权引进的数量已经从83种增加到217种,版权输出的国家也大为拓展,“淘气包马小跳”已经成功进入欧美市场。 基于接力社所具备的强大品牌号召力,国内外著名作家与出版机构纷纷将优秀的作品交付该社出版。如英国企鹅出版社2006年就将儿童互动书籍概念开山之作“小玻系列翻翻书”简体中...
2008-11-18 -
接力出版社加强主业经营 实现增值延伸
接力出版社已走过18个春秋,我们始终坚持“团结合作、追求卓越”的办社宗旨和“以人为本,求真求实”的治社理念,逐步建立起日益完善、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自身的长久健康发展。从新的年度开始,我社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全面预决算管理。生产部门按照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公共管理部门的预算和领导岗位责任挂钩,使出版社对于成本的控制力增强,以应对企业转型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18年来,接力社在品牌打造、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品牌的打造既包括产品品牌,又包...
2008-11-18 -
热心公益 反哺社会
做公益事业,是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出版人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体现在推出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图书,另一方面,就是热心公益,反哺社会。在实现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接力社将公益事业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多年来参与、组织了众多公益活动。 一、长期支援、帮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在广西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起了10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捐赠了大量图书及学习用具。 广西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环境和教育基础薄弱、农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因此,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更加突出,任务也更加...
2008-11-18 -
加速接力社前进步伐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机制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中之重,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2001年开始,接力出版社大胆进行机制创新,锐意进取,两个效益都有大幅度提升。2001年,该社一般图书年产值只有3000万元,2002年就达5400万元,2003年增长到8000万元,2004年达1个亿,2008年达1.53亿。十余年来,接力社共获得包括国家图书奖、政府出版奖、“五一个工程” 奖在内的国家级、部委级及地方各级奖项140余项。其中,“神脑聪仔” ...
2008-11-18 -
30年中国期刊12大品牌
■商报记者 晓雪 实习记者 李鹏 30年里充满了开创,新刊迭出,旧刊面貌不断翻新。 30年里充满了挑战,传统路径难以为继,新的成长方式遍布荆棘。 30年里充满了述说,对成功轨迹的追溯陆续演绎着刊界的创业故事。 30年里充满了沉淀,起起伏伏,潮涨潮落,淘洗出众多期刊精品。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期刊业一段新的旅程。在今天的历史结点上审视过去,历史留给中国期刊最大的成就简言之就是成就了众多“品牌”:他们代表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期刊文化的成长,他们代表了今天中国期刊出版力...
2008-11-18 -
30年一个行业的倩影和一代人的理想
□ 30年,中国期刊行业经历了一次飞速发展,期刊总量从1978年的930种跃升为2007年的9468种,品种极大丰富。 □ 30年,中国期刊阅读市场经历了一场深刻变迁,从单纯的文学、文化、女性阅读热日渐多元,期刊总发行规模也从1978年的7.6亿册增长到2007年的28.7亿册。 □ 30年对外开放为中国刊业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同行的窗口,同时也开启了一扇国际媒体进入中国市场的门径。 □ 30年的期刊改革更是凝聚了无数期刊人不舍的文化追求,筚路蓝缕,他们在寂寞的道路上向现代传媒...
2008-11-18 -
三十年刊业记忆
30年沧桑巨变,中国期刊出版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开过往历史的每一页,篇篇写着执著。对于很多人来说,一跟头扎进期刊这块土壤便没有“回身”之时,投入与收获、彷徨与欣喜、纠葛与超然,构筑着刊业30年最基本的画面。我们试图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再现最初的创业激情;我们更希望通过这种回顾,还原中国期刊过往的每个结点。只言片语,对于宏大的历史和现实来说都极其渺小,也许能够通过掀开的这条细缝,帮助现在的我们去体悟过往的一幕一幕…… 最大的成就是体制,最大的问题也是体制 ■石 峰(新闻出...
2008-11-18 -
30年30刊 我们的期刊阅读生活(1978~1992)
1978年《大众医学》194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诞生的《大众医学》杂志,在创刊30年之际正式在上海复刊。在1981年取消限额发行后,期发行量更是高达138万册,目前已经发展出台湾版、新加坡版、盲文版等。之后1983年创刊《家庭医生》等杂志延续了《大众医学》的特色,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979年《当代》1979年,以《当代》创刊为标志,引领了上世纪80年代浩浩荡荡的文学热潮。《译林》、《天涯》等知名文学杂志同年纷纷创刊,加上1978年创刊的《十月》和1980年创刊的《啄木鸟》,...
2008-11-18 -
期刊30年 15关键词
在影响中国期刊30年的所有关键词中,“改革”和“开放”无疑是其中最具概括性的词汇。不论是30年来不断推进的期刊市场化改革,还是愈发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不论是改革开放之初进行的版权合作尝试,还是中国加入WTO后期刊业的大门进一步敞开,“改革”和“开放”一直扮演着30年来中国期刊业不断进步的幕后推手。因为“改革”,带来了转企改制、管办分离、报刊治理等措施;因为“开放”,引发了资本市场开放、版权合作、二渠道、特殊渠道、第三方发行等因素的发展。在梳理影响中国期刊30年的15大关键词过...
2008-11-18 -
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以优秀的人品 创造优质的产品
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是首批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集电子、音像和网络出版于一体的综合性出版单位,隶属于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总社)。 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将出版选题定位在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少儿读物三大领域。近年,每年出版电子音像制品近400种。其中,“红星农家乐音像宝库”系列VCD已成为市场著名品牌出版物,每年出版上百种最新农业实用科技光盘及“江西地方戏曲”系列农村文化光盘,为全国几十万农民读者提供服务。 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拥有一支优秀的策划、编辑、制作、广...
2008-11-18 -
中国刊业30年20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刊业创造了多少令人难以忘怀的绚丽景观。其中,凝结了一批又一批刊业人的智慧与心血。在此,我们重点推介改革开放30年来支撑和引领中国刊业不断走向今天的20位关键人物,他们可能是某个重要市场的开辟者,可能是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可能是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可能是勤勤恳恳的耕耘者……记录他们在产业发展史上曾发挥的作用,曾走过的踪迹,不仅是一份追溯,而且是面向未来开拓前行的精神之镜。 (排序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维钧 《女友》杂志社原社长、总编辑 在传统中激越创新豪情 一手...
2008-11-18 -
改革开放30年·一本书·一个作家的人生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该如何反映波澜壮阔的30年? 这是作为历史记录者和见证者的媒体,无法绕开的话题。 自今年4月份以来,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刊》以“30年阅读心灵史”和“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为主题做了大量报道, 力图为文化界、阅读界的30年呈现一个全景式记录。 我们在报道中发现一个共同点: 作家的命运尤其是生于1970年代之前的作家, 与改革开放和其代表作紧密相连, 这种“相关性”甚至在世界文学史都比较罕见。 这是我们本期以“改革开放30年...
2008-11-18 -
30年一本书与一个作家的人生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育婴堂街,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长篇小说《钟鼓楼》获1984年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论文,2005年修订增补为《红楼望月》。1995年后还尝试建筑评论,出版有2本建筑类图书。 郭敬明1983年生于四川自贡,高中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2003年出版《幻城》一举成名。第...
2008-11-18 -
机工社 紧跟科技进步 服务国民经济
机械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52年,经过56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断改革、创新,已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信息采集、加工、传播和服务体系,产品涵盖图书、期刊、数据产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是集纸介媒体、视听媒体、网络媒体为一体,研究、出版、培训、印刷、发行、分销纵向一体化的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信息服务与出版机构。 2008年,机工社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8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成为中国入选的四家出版社之一。 56年来,机工社形成了出版产业、期刊产业、信...
2008-11-18 -
编辑手记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阅读周刊以“30年个人阅读心灵史”为主题,在历时近半年的时间里,邀约了50多位作家、学者和出版人,从个人的人生经历背景出发,各自披露30年阅读的心灵变化历程,力图折射出30年来中华民族心灵的变迁。他们的阅读经历就像30年精神历程的一个个脚印,阅读他们,我们清晰地发现民族精神重新发育的过程。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用文字与我们分享历史。本刊所发的这一专题文章将收录“中国图书商报·中国书业书系·聚集书业30年”之《30年中国人...
2008-11-18 -
30年个人阅读心灵史
阅读的星空,斑斑点点 书香社会的久远眷念 几年前家住长江北岸,逼仄的书房门楣上悬挂着由吴丈蜀先生题写的“不读斋”匾额,虽曰“不读”,却还能挤出时间有效地读书,也曾自许为超级书迷,把买书-读书-编书-写书-评书称之为自己生命的“书的五连环”,这“为书籍的一生”便也成为生命的一种生存方式。进入21世纪后,家搬到了江南,搬到了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湖之滨,书房扩大到了三间,“不读斋”老匾额没有再挂上去,却是真的不读书了,没有时间去读书了。造化作弄读书人于中可见一斑。 一年半以前,省委...
2008-11-18 -
社训
立足教育,服务社会; 开智启蒙,惠泽生命。
2008-11-18 -
大事记
☆1958年,在火红的大跃进初年, 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创办。社址位于道山路216号、郎官巷16号。 ☆1959年,《福建教育》编辑室从福建人民出版社移并本社。《福建教育》初等教育半月刊第1期出版、中等教育月刊和《福建工农教育》月刊创刊。向人民教育出版社租型出版《毛泽东论教育工作》。社址迁入福州市城守前7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编辑出版工作停办,全体职工陆续下放,单位撤销。 ☆1978年,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复办,社址选点在福州大梦山。 ☆1979年,福建教育社根...
2008-11-18 -
生命关怀:一个出版人的职业追求
□采访人:黛诗(商报特约记者)■黄旭(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黄旭,从事出版工作近20年,可以说是一个资深出版人了。他策划及责编的《图说中国海军史》、《中国萌芽木刻集》、《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荣获中国图书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邓小平理论学生读本》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许多编辑穷其一生也没能得到一个这样的大奖,而黄旭却囊括并多次获得代表着中国图书最高级别的四大奖项。他还是一个很有人文情怀...
2008-11-18 -
多元布局谋发展 闽台互动谱新篇
从1958年到2008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且已牢牢扎根在了教育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通过优化调整,该社逐步成为集书刊报数字出版为一体的多元化出版机构,在产业结构上坚持以出版为主业,大胆尝试以资本为纽带,带动相关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团化企业的雏形。 异地拓展多元推动 2008年4月10日,福建教育出版社直属的北京八本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业界认为,此乃福建教育出版社异地拓展的重大战略。该公司主要从事教育、人文、学术、艺术、生活类图书的选题策划和行销推广,...
200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