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撒娇?组稿?撒着娇组稿?
关于女编辑的优势和威风,在我进入出版社的第一天就有所耳闻。当时我还没从找工作备受冷遇的打击下完全恢复,听了这话就又不知天高地厚地怜悯起编辑界“受苦受难”的男同胞来。随着编辑业务的拓展和对这份职业本质认识的加深,我越来越觉得,女性之所以能在这个领域里如鱼得水,不是她天生有什么男性没有的优势,而是社会习惯认识(或曰偏见)在这个领域对她才智的发挥阻力较少,甚至助长了她的进步。除了生理解剖学的证据外,如果还有两性智力相当的社会学证据的话,最有力的证据将来自编辑职业。 优秀的知识分子以...
2001-03-08 -
“拿出书当日子过”
编辑工作中的“女性视角”可能有独特之处,但这个在我身上大概体现得不那么明显。有人说我做的书没有“女人味”,比方说“科学难题”呀,“战争史”呀。也许“环保”和“美学”有“女人味”,但我觉得与其说这两个方向有“女人味”,倒不如说有“人味”更合适,因为这是整个人类的事业,而且我这两类书的主编——吴国盛和刘兵都是在书业中声名赫赫的“男子汉”。所以,有时候你看着以为是编辑的性别造成的差异,其实却是人本身的差异。尽管我自以为自己的心地蛮“女人”的,但反思一下所做的选题,又的确有点阳刚过重...
2001-03-08 -
说说我的女同事
“女人是老虎。”细细想想这句话,还真有点道理。平时,别看身边的女同事整天花枝招展、浓装淡抹、嘻嘻哈哈的,可工作起来,比男同事更投入、更卖劲、更拼命。作为编辑,不论男女,都是以书来说话的。我曾对我社的编辑情况作过统计,荣获各种图书大奖的女编辑要比男编辑多,所编辑的图书荣登畅销书榜的女编辑要比男编辑多,荣获各种优秀编辑荣誉的女编辑也要比男编辑多。女编辑的成绩不仅比男编辑大得多,而且在她们当中,有画家型的、作家型的、学者型的、营销型的、领导型的,等等,有的名气大得很,我打心眼里佩服...
2001-03-08 -
新好女人时代的粉领期刊
编者按 所谓“粉领期刊”,其实就是对以女性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期刊的一种专称;而所谓“新好女人时代的粉领期刊”,则表明了我们对时下一些新兴女性刊物的关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此次粉领期刊专题并不仅仅是对“三八”的一种应景,它更多的是凝聚了我们对这一类型刊物的某种观察。与传统的女性刊物比,现代粉领期刊无论在选题策划还是在内容呈现上,都表现出新的特点,用“面目全非”一词形容并不为过。 女性期刊作为期刊的一种,在国内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然而建国后,随着意识形态的发展及需要,女性期...
2001-03-08 -
三驾马车 一条大船
刘今秀一如她主编的《女性月刊》,既是职业的、精干的,又非常女人、漂亮的那种,记者刚刚落座,她立刻体贴热情地亲自去倒水,一边道谢,我一边略略扫视了一眼她的办公室:干净清爽,靠窗的墙上挂着一面奖状,是《女性月刊》荣获1999年北京市期刊优秀封面版式设计奖的见证。 谈话从她一月份参加的“国外期刊培训研讨会”开始,她抑制不住激动地先向记者传达了从会上得到的利好消息:新闻出版署今后将批准建立期刊方阵,培育世界名牌期刊;允许跨地区合作办刊;允许期刊兼并;组建期刊集团……“杂志发展的空间越...
2001-03-08 -
谁策划了《好主妇》
手头的两本《好主妇》,一本是1999年1月的创刊号,一本是2001年最新的三八专刊。两本刊物,时间跨度两年余,其中所蕴含的品质却是一致的:精心打造的板块和栏目,引人入胜的选题,再就是一以贯之的本土化和原创精神。 奇怪的是,尽管前后品质不变,《好主妇》的崛起却是创刊近两年后的事情。给人的感觉是,好像《好主妇》是去年年底才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市场异端,而实际上,1998年底该刊即已开始运作。谈起这一点,其总编高博燕自有说不完的苦衷。 《好主妇》是2000年1月才获得独立刊号的,此前一...
2001-03-08 -
世界出版奇女子简·弗里德曼
编者按 继去年9月份本报刊出对世界上最大的终生教育出版集团——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总裁兼CEO罗伯特·克里斯蒂的独家专访之后,“美国出版巨头系列独家专访”一直受到业界关注。时值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本报在此推出该系列独家专访之二——访哈珀·科林斯出版社总裁兼CEO简、弗里德曼。简·弗里德曼作为一位女性,是美国出版界让人啧啧称赞的重量级人物,她有30年的书业工作经验,曾任兰登旗下克诺普夫出版集团(KnopfPublishingGroup)执...
2001-03-08 -
重振哈珀·科林斯的简·弗里德曼
2000年12月因业绩突出而被新闻集团续约3年的首席执行官——简·弗里德曼,一头金色的长发,喜欢穿黑灰色的职业装,办公室里摆满了如云的兰花,这个目前世界出版界中的重量级人物在刚刚进入哈珀·科林斯出版社时可谓困难重重。 1997年7月,前任哈珀·科林斯出版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西亚·迪斯尼(AntheaDisney)对出版社的经营业绩大为不满,为了让该社在经营上能够像一个正常的商业公司那样运作,她挥起巨斧砍掉了106种新书的出版计划和一些显...
2001-03-08 -
世界出版业中的女性和女性组织
自从20世纪女权主义运动以来,世界出版业中的女性从原来的作者身份越来越向出版业中的各个职位、头衔渗透,几乎所有的工作职位上都有女性的芳踪,专门由女性经营出版、女性作者写的、给女性读者看的、女性或者女性主义出版社的出现如雨后春笋,如1978成立的妇女出版社(TheWomen’sPress)以出版女性作者的女性主义作品而著称于世。女性读者在目前的图书阅读人群中比重越来越大,女性书店在出版业发达的国家也比比皆是。 女性在这个号称“老男孩”天下的出版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过程...
2001-03-08 -
女人十本书
三八节到了,很想为女士们做点什么,做书评的就介绍书吧!请三位男士和三位女士推荐,各位列举了近二十年来曾经影响中国女性思想和生活的书目。同时本刊编辑部综合了大家的意见,遴选了十本,列在下面,祝女同胞们节日快乐! 刘兵推荐的十本书 我个人认为重要的十本女性主义著作 1.伊夫林·凯勒著,赵台安、赵振尧译,《情有独钟》,三联书店,1987。女性主义科学家研究的经典之作。 2.麦茜特著,吴国盛等译,《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早期生态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对于人们理...
2001-03-08 -
编辑告白
三八的版面理应为女性作家与女性话题所“独占”,而对于一帮非女性编辑来说,“5八”也是一种提示,当费些心思去增进与女性同胞的关系。这个世界上“关系千万重”(借用黄仁宇先生的书名),最重要、最微妙……的关系当属男女关系了。但统辖它们的缰绳系之于“情”,友情、乡情、亲情、爱情,不一而足。元好问词云“问世间情为何物?”再往深处究,“情”可有什么生物学基础?“荷尔蒙”、“力必多”,还有那疑云不散的“情窦”,虽然少男少女交往中的脸热心跳被说成是“情窦初开”,但请教最权威的医学专家,也找不...
2001-03-08 -
“奇”境中人,苦甘自知
我将编辑索取的书目列于前面,是想给以下文字一个参照。所列著作具有“世界影响”,当然也影响到我们,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女权主义的,作用不小,却都是舶来品。 我们做了些什么? 界内人士知道,自1986年以来,我很少应酬或外出开会,总在编书。从“妇女研究丛书”(1987~1992,15种,河南人民社),到“性别与中国”(合编,1995~1999,4种,三联书店),到“性别论坛”,所编著作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近20年来妇女/性别研究在我国的发生、发展,它的成果和它的局限。与此相呼应...
2001-03-08 -
不仅属于女人
深爱多丽丝·莱辛的长篇小说《金色笔记》。夸张点说,这是一部伴我穿越岁月的小说。80年代初年,在青春岁月中与之偶遇,并珍爱至今。 也许说不上偶遇,在那个出版物屈指可数的年代,我曾经阅读了每一本人文社科的新书,翻译小说尤为如此。那是一个一元却已然开始出现纵横裂隙的时代。最初读到的译本名为《女性的危机》,已记不得译者,书有着当时通用的、颇为粗糙的装帧,严肃读物、流行小说一般无二。但我读得极为投入,仿佛书中的文字涌出,淌入身体的某一“深处”。在青春阴影线尚远的年纪,深深认同...
2001-03-08 -
玻璃之死
《玻璃之死》除众议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16.20元 陈众议,文学博士。1977年入复旦大学,翌年留学美洲。小说写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情感与理智、梦想与真实在十余个相对独立的故事中或清新、透着淡淡的忧伤;或浓烈,应着历史的轰毁。主人公从顽童的烂漫到生命的萎谢,每一次升腾、每一个欲求都悖论式地指向堕落、引向毁灭。这是一部被消解了的《红楼梦》。 <p align="cent
2001-03-08 -
死亡日记
《死亡日记》[美]凯丝·莱克斯著晋夫等译/昆仑出版社200年1月第1版/26.80元 《死亡日记》为读者提供一次又一次从验尸房到犯罪现场、从温暖而又险象环生的小岛到冰天雪地的风暴之乡的死亡旅行。这无疑是一项艰辛而又痛苦的工作,作为一个擅长剖析犯罪的作家,凯丝·莱克斯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写作状态。 <p align="cent
2001-03-08 -
网侠
《网侠》邢育森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15.00元 作者对于“侠”在今天的意思是:侠义作为一种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在信息时代依然存在,只不过改头换面,具有了这个时代的新样子。而它的载体就是网络。因此作者写作网侠系列小说的目的就是:既把中国的传统美德、现代意识和人性优点弘扬开来,又可以较为诗化地介绍一些高科技知识和概念。 <p align="cent
2001-03-08 -
炎夏之都
《炎夏之都》朱天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16.00元 这是朱天文自选集中的一本小说集,具有精美的封面和照片。该书收入了作者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伊甸不再》、《世纪末的华丽》等。其中《风柜来的人》和《童年往事》被台湾著名电影导演侯孝贤拍成了同名电影。 <p align="cent
2001-03-08 -
长篇小说不会死亡
伦敦,绿树如海的盛夏。我从地处中心区的尤斯顿地区乘地铁到了近郊的西汉普斯蒂德。在这里,我见到了英国最负盛名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 莱辛这个名字,对许多热爱外国文学的中国读者来说是太熟悉了。她的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玛莎·金斯特》、《金色笔记本》已成为现代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我按照地址来到她家。这时,我突然听到头上二楼一扇玻璃窗被敲得咚咚直响,我抬头一看,啊,老人正热情而慈祥地向我微笑。原来,她已经在等候我了。 我们沿楼梯而上,来到二楼她的书房兼办公室。...
2001-03-08 -
作者立在散文里
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是台湾著名的朱氏三姊妹,她们与父亲朱西宁共同构成台湾文坛上独特的一页。她们,屡次获得百万大奖;她们,开辟了台湾新电影的时代;她们,摘取台湾图书三冠王的桂冠;她们,重续着张爱玲半个世纪来的绝响。 我读过朱天文和朱天心的小说,在一个夏天。依稀记得,那是一本合集,里面收着她们最好的小说,像《想我眷村的弟兄们》,还有《荒人手记》。因为放在一起的关系吧,总是分不清哪个小说是朱天文的,哪个小说又是朱天心的,印象里,有的小说悲怆而繁复,有的小说则是悲怆而清澈,可气味很...
2001-03-08 -
点点评评
在任何时代,写作的女性总是获得更多关注,关于她们的生活、恋爱甚至容貌……总之,在她们作品之外的种种情况,皆令我们感到特别的兴趣。 据沈从文回忆,成名前的丁玲、胡也频夫妇同时寄稿子给编辑大人,往往胡遭退稿;而将退稿改用“丁玲”这个女性化的名字再寄去,则又往往被采用了。丁玲抱不平,愤愤然几度抛笔不写了。还是丁玲,在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名声大噪之后,曾有上海某著名女性杂志为出一期“女作家专号”向她约稿,丁玲竟非常反感:作家就是作家,干吗特别加一个“女”!她竟把登门求稿的编辑关在...
200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