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中国图书商报》创刊五周年
当2000年的庆典钟声还在耳边回响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中国图书商报》创刊五周年的日子。 五年,对于《中国图书商报》的同仁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但短短的五年,报纸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报纸的市场定位,到风格选择、栏目确立、选题计划、版式安排,等等,无不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中国图书商报》五年风雨历程,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报纸,办成业内一份有较大影响的报纸,使之成为大家观察中国图书市场的一面镜子,望国际图书市场的一个窗口,对于区区五岁的报纸来讲,是很难得的。 庆祝活动不仅仅是...
2000-01-07 -
我看《中国图书商报》
《中国图书商报》是我必读也喜欢读的一张报纸。由于是周刊,在编发新闻时间上有局限性,而如果办得好,办出特色,也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比日报见长,我觉得,创办才五年的《中国图书商报》在这一点上开了一个好头,是成功的。就我来说,使我感兴趣的不是出版发行界新近发生了什么事、开了什么会、有什么活动之类的新闻,而是经过编辑精心策划、记者深入调查采访、作者长期积累而写出的那些引我注意的文稿,例如有关出版形势和市场演变的分析,出版战略性问题的专论,出版发行某些热点问题的论争,国外出版状况及走向的专...
2000-01-07 -
祝贺及广告索引
商务印书馆第85、88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97、100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4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华书店第9版 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2版 深圳市新华书店第25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第28版 湖北省新华书店第33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36版 浙江省新华书店第37版 江苏省武进市新华书店第40版 江西省新华书店第65版 重庆市新华书店第73版 江苏省新华书店第76版 青岛市新华书店第5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8版 群众出版社第15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6版 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
2000-01-07 -
与世界书业一起成长
FüNF JAHRE SIND IN DER CHINESISCHEN GESCHICHTE WAHRLICH KEIN BEEINDRUCKENDER ZEITRAUM,ABER IN DER SICH T GLICH VERNDERNDEN WELT DER MODERNEN UND ALTEN MEDIEN ISTES EINE GROE UND RüHMENSWE RTELEISTUNG,WENN SICH EIN REIN WIRTSCHAFTL...
2000-01-07 -
商报一家亲 中国图书商报采编团队素描
报纸只有一天的成功,没有成功的一天。互联网时代,这一天已变成“一小时”。做这个行当,没办法自我感觉良好,只有不断加倍努力。 办报的酸甜苦辣尝了一遍,再尝一遍。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就让他办报去吧,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也让他办报去吧 你们的年纪太轻了,我要把平均数提上去! 你们的学历太高了,我要把平均线拉下来! 热心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好!感谢你们用真诚的赞许为本报编织了桂冠,感谢你们用无私的厚爱为本报开辟了园地。我衷心祝愿你们新年走好运!
2000-01-07 -
新闻部
做一个好记者不容易,那需要天赋、勤奋和美丽的机遇。 做一个美食家也不容易,那需要金钱、趣味和永不凋谢的福气。 在新闻部同仁中,我可算是“元老”了。在弟弟、妹妹一声声“郭老”的呼唤中,我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报纸这个行当是属于年轻人的,我要怎样努力才能不落伍呢?唉!…… 甘做嫁衣编锦绣, 挑灯闲书夜阑珊。 喝一杯啤酒 淘一本旧书 编一篇好稿 其乐无穷也 今后将会更加贴近市场,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更精确的分析。 没有想到会每日“写字”为生,还好在商报可以与书结缘,时时感受世界的...
2000-01-07 -
专题部
黄集伟教导我们说:“工作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四川大学中文系硕士,注定以文字为生。虽然深知以文章为经国之大业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还是在这里勤勤恳恳,辗转反侧,希望助创不朽盛事的人们一臂之力。 拿到了哲学硕士,从此变得迷信思想,进而崇拜思想英雄。 “环球书情”:书话滔滔通四海,书源茂盛达三江。 北大英语系学士,以结交天下书友为乐。 办报纸不是个练胆的事,而是一个将豪气或胆量逐渐分解消融的过程。浑身无胆,还要雄纠纠,那是不可能的。唯一可以安抚自己的是诚惶诚恐地向“后”们讨教。“...
2000-01-07 -
经营部
感谢帮助关心我的朋友,祝福你们! 朋友! 一握商报手, 永远是朋友!
2000-01-07 -
书评周刊
大地与光阴的故事又古老了1000年,你与我的生命却因此可以更年轻。 由于喜欢书与《书评周刊》有了一段故事。 由于有了这么多可爱的同事而让我感到了无比的温暖。 在我的私心以为,只要报纸能够拥有一份打动读者的活力,我们的老去就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我们年轻的激情已经被最完整地保存了,愿《书评周刊》能永葆青春,续我一个年轻的梦。 从摇篮到坟墓, 我们都很无知, 所以, 需要不断地读书。 一位朋友对我说,“朋友”的“朋”字是由两个“月”字组成,谁也不大,谁也不小。我想,所有爱看书、爱看《...
2000-01-07 -
荣誉作者
王益在本报发表专论及文章十多篇,代表作有:《构筑学术书绿色通道的设想》、《我也来说“中盘”》、《中美图书出版发行差距在哪里》、《我国出版业如何与外国比规模》等。 刘杲在本报发表的代表性文章主要有:《对跨世纪出版战略的思考》、《出版与综合国力》、《对当前书业界若干热点问题的看法》等。 王仿子在本报发表的代表性文章主要有:《再说书店应当经销杂志——-兼谈杂志发行体制改革问题》、《应当区分重版与重印、版次与印次》、《早安!图书俱乐部》等。
2000-01-07 -
书评作者
钟叔河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职业编辑,业余则从事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走向世界:近代考察西方的历史》、《黄遵宪的日本研究》、《儿童杂事诗图笺释》等。主要编辑作品有《走向世界丛书》、《知堂书话》、《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周作人散文全集》等。退休后常在报刊上发表杂文和散文,为本报优秀的书评作者,代表作如《一件破天荒的事情——-评〈画说哲学〉》等。 骆爽《中国青年》杂志社会版主编。《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报的专栏撰稿人。早在1995年就为本报策划过幽默专题书评版,主要发...
2000-01-07 -
专栏作者
朱胜龙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图书管理处副处长,为本报“营销谋略”等专栏提供稿件50余篇。 张磊笔名三石,作家、书业营销策划人,现供职于江苏省新华书店营销策划部,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出版方向研究生班”进修。为本报“市场点评”专栏主力作者。 毛志成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报“商谈”专栏主力作者。
2000-01-07 -
通讯作者
万凌云江苏镇江市新华书店职工。代表作有:《黑镜头风靡镇江》、《镇江市:德育挂图有缺口》等。 沈伯文江苏如皋市新华书店门市部主任。代表作有:《令人尴尬的畅销书》等。 柯友跃湖北省黄石市新华书店办公室主任。代表作有:《苏教版〈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读本〉深受家长老师欢迎》、《电视剧〈雍正王朝〉在黄石带动原著热销》等。 杨志东江苏姜堰市新华书店业务副股长。代表作有:《姜堰子女教育图书走俏》、《江苏省姜堰市“新、优、特”农技书受青睐》、《教辅读物“四重四轻”现象严重》等。 王维亮辽宁省店《...
2000-01-07 -
海外专稿作者
杨贵山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现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外国出版研究室副主任。1996年赴英国牛津出版研究中心进修,本报海外版主力撰稿人。代表作有:《英国出版宏观管理的重要支柱——-出版法律体系》(1997.11.14)等,其旅英期间在本报开辟专栏“英伦特写”。 姜乐英本报驻北美特约记者,海外版主力作者,从事国际版权代理和出版研究多年,现供职于总部在美国的国际版权在线(RIGHTSCENTER.COM)。代有作有:1999年的“INTERNET与图书出版系列报道”、1998年的“文...
2000-01-07 -
产业专稿作者
艾立民新闻出版署出版物发行管理司副司长。代表作有:《书业经营需要提升理念》(1999.8.20)、《中国书业改革不能回避深层矛盾》(1998.3.20)等。 陈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社长。有出版经济学家之誉。代表作有:《图书市场呼唤中盘商雄起》(1996.11.13)、《论组建出版集团的若干问题》(1998.2.6)、《中国书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与新出版组织的培育》(1997.7.11)等。 胡守文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在出版界以勇于理论操练,善于开拓创新闻名。...
2000-01-07 -
老朋友新朋友 我们都是好朋友
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国图书商报》能有今天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广大作者的帮助。在我们作创刊五年回顾的时候,每每翻开报纸,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就会跳到眼前,就会使我们回想起和这些作者由陌生到成为朋友的过程——-那段相互磨合与适应的日子。对此,我们对他们说一声“多谢了,多谢您这些年给我们的支持!”
2000-01-07 -
数风云变幻还看头条
[编者按]如果说报纸的头版是每期编校意图的“目”,而头条就是纲,“纲举目张”,这张报纸才能立住。因此报纸每期的头条是报社最受宠最受关注的稿件,本报自创办以来便在头条上下了大功夫也出了不少彩,从新闻报道、势态分析、到改革探讨,并初步形成了以专题报道及深度新闻背景分析为主的“头条模式”。与此同时,本报也在一次次的采访撰写中跟书业共同成长。本次回顾只能撷选其中部分稿件,意在以本报五年来所报道的头条回顾中国书业的发展历程。
2000-01-07 -
1996图书市场怎么啦?
在上一年度,订货会在中国书业界多达16个以上,记者通过望闻问切,给全国的各类订货会号了一把脉。“如何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新闻出版署发行司司长王俊国给了书业一席谈。在一片喊淡声中,记者的一篇“96图书市场怎么啦?”将个中缘由一一作了分析。1996年全国图书库存的猛增,已引来了业内各方人士的警觉,“市场对泡沫出版说不!”是本报的态度。“中国图书市场:蛋糕有多大?”10月18日头条中,我国出版经济专家、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昕给出了他的描述 1月19日 527期 给订货会号号脉 ...
2000-01-07 -
1995发行改革重头戏
1995年在于友先署长的督战鼓的鼓声中,中国图书商报开始了改版后的第一页,新年伊始,一篇“新华书店愤怒了贵阳市店将与贵阳市房地产管理局对簿公堂”,让人精神为之一凛。在联合中打破常规,充分发挥各自所长,这一次,“店社联合再创辉煌”。“二战图书销售离高潮还有多远?”,记者拎出的主客观原因让你不得不服。该年度的纸价一路狂奔上去,狂乱中理清思路,认真想想“纸张涨价的走势和对策”。“书市能火多久?”伴随购书形式的多样化,书市到底还能火多久?这在当时的书业也算是个热门话题。“谁来出版平价...
2000-01-07 -
1997我们带什么上路
一九九七年,一个热闹的年份。新年开篇“一九九七我们带什么上路?”提出:在长久的理性思考、战略思考中为自己找准位置,书业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市场的冷淡就一定意味着其市场潜力的空乏吗?一篇“中国西北角呼唤书业振兴”对偏远地区提出希望。1997年,中国书业的主渠道年,新华书店“风雨兼程六十年”,书业上下共同感怀,共同期待。中国书业,数字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本报关注了数字化生存对书业的喜与忧。 1月3日 585期 一九九七我们带什么上路? 经过一场经济大潮的震荡性冲击,中国出版已开始复归...
20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