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中国书业挡不住的诱惑
通过对97年全国图书市场调查表明,中国书业:竞争的时代已全面来临。而对’98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分析可看出许多直接影响未来图书市场的苗头。对京城特色书店“四大天王”和“王府井群落生态”以及“新商圈、老商圈”的考察,可看出书店在努力寻找适合发展的定位。在本报召开的“图书零售商公约”讨论会上,几家书店签订了首部“图书零售商公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出版业意味着什么?“中国出版业离WTO还有多远?”业内议论纷纷,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2月20日 642期 中国书业:挡不住的诱惑 —...
2000-01-07 -
1999中国书业相约新世纪
1999年,是不是中国出版加速产业化进程的一年?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面前,书业并不沉寂。“广州日报集团大举进入图书零售业”,“我国第一个出版集团在沪诞生”,披着洋外衣的读者俱乐部来到我国几年,依旧呈现“水土不服”,原因何在?计算机图书又多又杂,究竟谁领风骚?老少边穷地区书业状况如何?西藏报道令人瞩目。 1月1日 687期 中国书业相约新世纪 有人认为,1999年,是中国出版加速产业化进程的一年。出版的产业化,发行的产业化,光盘生产者产业化,传媒的产业化,不仅已迫在眉睫,本身的确...
2000-01-07 -
发掘深层资讯竭尽全力 展示重大事件浓墨重彩 特别专刊回顾
这五年,恰逢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中国出版百年、改革开放二十周年,书业界大事频繁,庆事连连。本报在及时报道业界前进步伐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媒体的优势,竭尽全力展示重大活动的广阔全景,最大化发掘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威资讯。五年来,我们设计制作了十几个专刊,动用170个版面,刊发130万字的稿件,浓墨重彩地向读者端出了一套套的“满汉全席”
2000-01-07 -
回眸世纪书写沧桑 梳理历史接力未来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既需要精神食粮也需要物质食粮的话,可以说,新中国的每一个接触过书本的人都不会不知道新华书店,而年岁稍大一点的,也不会不知道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至于老牌高校明星北京大学,更是与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五年期间,正值新华书店诞生60周年、商务印书馆建馆百年、三联书店组建50周年和北京大学建校百年,对此本报无一例外地推出了相关的专刊,以示纪念。 新华书店60周年店庆专刊 新华书店1937年4月24日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1997年是她的60华诞。为...
2000-01-07 -
密切注意行业动态 关注业内新闻事件
本报对业界新闻事件的关注并不满足对事件的简单报道,而是力求做出特色,从而体现我们对行业的特别视角。五年来业界的新闻事件我们都以本报应有的方式予以系统报道。如1996年的IFLA大会特刊、BIBF专题报道和第七届全国书市快报,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1997年有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五周年纪念专刊。1998年最有影响的是’98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特刊。总之,我们在扎扎实实地兑现着对读者的承诺,尽心尽力地为业界服务。 ’96IFLA大会特刊 图书馆工作者既是人类知识的守护者,又是人类知...
2000-01-07 -
综合反映出版现象 深入探讨出版文化
图书出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底蕴的反映,也是一项社会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我们有志于探索出版文化久矣,但在过去版面安排和编辑力量都受到限制,未能实现。1999年,本报的《书评周刊》创刊,主报的版面定位相应调整,这样就使得主报有可能试作较大范围的出版文化的综合报道和深度探索。从1999年的一月份起,我们主报开辟一个固定专刊——《每月观察》,专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每月观察—— 信息集纳的综合性专刊 自1999年开始,每逢月末的最后一期,本报专题部连续推出四个版...
2000-01-07 -
集思广益图发展 实话实说议改革 专题讨论回顾
组织专题讨论,是专业媒体深度开发选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报五年来开展的专题讨论主要有:“中盘雄起专题研讨”、“中国图书零售业发展战略研讨”、“海峡两岸畅销书作家与出版研讨”、“中国书业改革开放二十年研讨”和“图书营销专题研讨”。 这些专题研讨,都是针对我国书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参加讨论的有业界专家、各个部门的领导干部,也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他们从不同的层面和各自的感知,提出不少真知灼见,在业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000-01-07 -
中盘雄起专题研讨
当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发展到以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为重点的新阶段,我国书业界人士普遍感到:“中间梗塞”是阻碍中国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图书大市场,强烈地呼唤中盘的崛起。因为只有依靠中盘商,冲破地区贸易壁垒,才能使条块分割的图书市场融合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只有中盘商的崛起,才能为国内出版物市场与国际出版物市场接轨铺垫“路基”。而举足轻重的中盘商诞生于激烈的市场角力中,势必促进竞争,国有中盘商的强大,使主渠道的表率、示范作用得...
2000-01-07 -
主要观点
《规范自办发行改造发货店——组建现代化中盘》 1997年1月31日589期 上海市新华书店、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总经理张金福认为:与日本“东贩”相比,中国图书批发机构(中盘)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图书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组建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盘,否则批发环节将会成为中国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80年代中期,由于宏观上对图书出版发行的整体改革缺乏系统的论证和思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是简单地提倡产销直接见面,放开批发折扣,扶植各种发行渠道,其结果是削弱了大中盘的功能。 ...
2000-01-07 -
中国图书零售业发展战略研讨
书业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出版社可以绕开批发商,搞自办发行,但绝不可能绕开零售店,因为零售店代表着市场。在书业界,无论是出版商,还是批发商,其市场主要是通过零售店来实现的。故出版社和批发商对零售店的订货和销售码洋关注得多,但对整个图书零售业状况和前景关注得少,其实图书零售业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 零售业由于市场化程度高,竞争也最激烈,图书购买力萎缩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图书零售业。一些国外的大资本打算从零售业切入中国图书市场,他们的资金实力、管理手段都是我们无法比拟的。1997年被...
2000-01-07 -
主要观点
《中国书业改革不能回避深层矛盾》 1998年3月20日646期 新闻出版署发行司副司长艾立民就书业的几个热点问题,如资本融合问题、二渠道与主渠道之辨、组建集团问题、连锁经营问题、规模经营问题和地方保护问题等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书业体制改革的思路是清楚的,即以资本为纽带,让各投资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纽结起来,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搞合作出版、合作发行。具体说就是要搞股份制、集团化、公司化;主渠道的名谓应该是市场竞争、较量的结果。在一个地区谁的市场份额大,谁就是主渠道;组建集...
2000-01-07 -
中国书业20年系列专题
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本报专题部自1998年9月25日陆续推出“中国书业20年系列专题”。20年弹指一挥间,从编辑、出版、发行和读书生活的角度回顾这20年,收束这20年,梳理这20年,无论对于出书人、卖书人、买书人来说都将不无助益。回想这20年,无论是思想开放程度,还是高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出版业均已有了长足发展。探讨这样的发展是如何积累起来的,是我们办这个话题讨论的初衷。
2000-01-07 -
主要观点
《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改革开放20年编辑生活随想》 1998年9月25日673期 作者王一方、徐诚认为惟有“大变动”才有思想之花的竞放,才有经济生活的转型,才有文化发展的多元,才有职业编辑生活的风云激荡,丰富而厚实。 20年来编辑这一群体,经历了解放思想,冲决禁锢,面向市场这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前10年(史称后文革时期)使他们的文化视野更宽泛,学术底蕴更丰富,思想关注更多元化,使他们从此成为一群会自由思想的人;在冲决禁锢,尊重人的精神价值和知识创作权利方面,许多编辑不仅是先...
2000-01-07 -
专题讨论回顾
《网点科技人才——-我们致胜的法宝》 1998年10月23日677期 深圳市新华书店总经理汪顺安对深圳市新华书店的发展如数家珍。由于深圳市店历史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他们在冷静考察市场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以改革总揽全局,走网点立店、科技兴店、人才旺店的发展道路。 网点立店即大力发展网点积聚资产,提高书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科技兴店既成功开发图书营销信息BIMS系统,完成连锁经营的体制创新;人才旺店即视人才为书店宝贵的财富,造就一批优秀的经营管理者...
2000-01-07 -
两岸畅销书作家与出版人关于畅销书的研讨
1998年5月,适值台湾畅销书作家访问团抵京,本报特别主办“畅销书作家与出版”座谈会。与会者为台湾知名畅销书作家高希钧、张曼娟、爱亚、刘墉,与大陆部分知名出版人,如沈昌文、安波舜、李朋义、白冰等。 本次座谈主要议题围绕“畅销书与出版”展开,各位才俊的个人经验不同,资历经历迥异,多种高见的碰撞、交锋,产生的不是结论而是探究和交流。本报于1998年5月8日第653期特别刊发了他们的讨论发言。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的碰撞,能使大陆的畅销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0-01-07 -
主要观点
高希钧:鱼与熊掌兼得非常罕见 畅销书用的是商业标准、统计标准,而好书,在此我们将之限定于文学作品,用的是艺术标准、美学标准。两者是交叉关系,不是即此即彼的关系。鱼与熊掌兼得,虽非罕见,却也不是俯拾即是。 张曼娟:在商业化中淘选文化精品 台湾地区畅销书榜的运作是成功的,它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首先应该把图书当作商品来生产,来经营,在这个过程中才有可能产生优秀的文化文本,即先商品性,后文学性,而不是相反。 刘墉:要乘风破浪不要见风使舵 作家的作品不要迎合读者而要引导读者。...
2000-01-07 -
图书营销专题研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营销”这个概念已经在业界引起了充分重视,成尤其是出版社。 其实市场经济下作为产品的生产商来讲,出版社是应该做营销的,也就是做市场的。应该说我们现在强调图书营销这个概念,是一种回归。现在我们很多出版社的发行部改为营销部或市场部,这是一个很好的倾向。 为了探讨营销理念,进一步做好营销,本报专门组织召开了“出版社图书营销研讨会”。在会上,一些出版社营销部或市场部的“新人类”谈了一些他们在营销方面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为此,我们特别在报纸上开设了“图书营销大...
2000-01-07 -
主要观点
《“迷魂汤”怎么灌“勾魂枪”如何使》 1999年4月16日715期 青岛出版社的王一方先生在文中把出版社搞宣传的人戏称为熬“迷魂汤”的和使“勾魂枪”的。结合这些年来在出版社做营销的体会,他认为,宣传就是要指导市场,指导读者,就是告知。今后的宣传整个趋势是走向真诚。传统的宣传和现代的宣传不一样了,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科技手段,如利用网络。 虽然现在各个出版社在宣传方面都专业化了,有专门的部门从事这项工作。专业化在王一方看来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出版社编辑和参与制作人员的全员宣传意识的提...
2000-01-07 -
凹凸文丛·浪漫版
青春动感怦然意外的浪漫爱情线 《认识你真好》(凹版、凸版)《不爱不明白》(凹版、凸版) 凹凸文丛——两本同题同人物的书,写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意外的遭遇,激清的碰撞,出自名家之手的浪漫之作,是给读者千禧之年的特别奉献。 ●不爱不明白(凸本)2600元 沉闷的婚姻生活困扰着中年夫妇金家林和韩洁茹,他们决定分居寻求单身生活的乐趣,并签订了《离婚协议》。然而婚姻的纽带并未破裂,在纵情与新情人享受欢娱的同时,道德与理智又常常让他们忆起婚姻带给他们的甜蜜。在经历了一系列肉体与灵魂的...
2000-01-07 -
索尔仁尼琴文集
索尔仁尼琴——一位伟大的划时代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具有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和道德力量。 《第一圈》、《癌症楼》、《牛犊顶橡树》、《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第一圈(上下)46.00元/癌症楼30.00元/牛犊顶橡树28.00元/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00元 ●中国刑侦一号案 白宝山袭警抢枪、持枪杀人抢劫案,曾经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他在一年多时间里相继多次在北京、河北、新疆等地作案,袭军袭警,先后抢枪3支,抢钱100多万元,打死打伤15人,引...
20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