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编全局架构宏图 产业专论回顾
出版也许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出版产业却需要理性思考和实证研究、特别前瞻性战略分析和提供解决方案的对策性探讨。为此五年来我们特别组织、发表了许多有关书业的专论,其中涉及出版、发行的各个领域。为了便于分类整理,我们抽取五年来发表在本报的有关专论分成了三大类,它们分别是出版专论、发行专论和综合专论。其中出版专论有9篇;发行专论4篇;综合专论9篇。当然,五年来有许多关心书业发展的同行写下的有分量的稿件还有很多,我们这里所选的只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篇章。
2000-01-07 -
出版专论
★出版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 1996年1月12日,本报526期发表《对跨世纪出版发展战略的思考》一文。该文作者,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当时的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会长刘杲从跨世纪出版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他认为,出版工作要加强,要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出版事业的发展规划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出版部门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符合出版规律的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整个出版业的发展要从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向以...
2000-01-07 -
发行专论
★退货制势在必行 由于我国出版业实行的分工制,使出书与卖书之间存在着两个较为明显的对比与反差:一是很多获奖书、国际图书博览会所陈列的图书难以在多数书店门市部中陈列销售;二是我国每年出书10万个品种,扣除教学用书也有数万种之多,但全国一般大型书店门市部所陈列的图书品种大多只有一两万种,一些县城书店只有几千种。上述对比反差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有的图书流通体制是以销货店为主,销售的图书首先要买下来再去卖,销货店要承担库存积压以及资金风险。 针对如此弊端,1997年10月17日,本报6...
2000-01-07 -
综合专论
★探讨书业困境 对书业界问题和困境的探讨,圈中人大多难以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架。对此,当时还是北京科文经贸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李国庆在1995年4月27日,本报489期撰文《书业界八大困境及思考》,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书业界的困境作了全面剖析,并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新思路。 八大困境包括,困境之一:出版停留在低水平过剩阶段;困境之二:图书出版的盲目性;困境之三:图书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扭曲;困境之四:已没有一家商业组织在执行全国图书市场的交易和分配功能;困境之五:当今图书流通领域的退化;...
2000-01-07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用数字报喜又报忧
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有很多不同的依据,而最科学、最可靠的决策来源莫过于对客观世界的实地调查,特别对于专业行业报来说,信息的含量并不取决于一般意义上的新闻,而必须辅之以数字为主要表述的量化资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始终以最大的成本投入各种调查的主要动因。 读/者/调/查 关注千变万化的个性化阅读 A、年度读书调查 为了对读者的阅读倾向和消费习惯作深入的了解和跟踪,本报从九四年创刊筹备起开始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全国阅读调查。 调查11995年2月13日第479期《商潮不掩读书声》 图书的出版...
2000-01-07 -
看世界书业风起云涌 海外报道经典回放(上)
[编者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世界其他部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正在努力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更是如此。1995年初,《中国图书商报》诞生之始即开辟了海外版,我们的初衷是为中国书业人士打开一扇观察世界书业的窗户。然后,在接下来几年的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感到,世界书业正处于巨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传统出版业面临的变革是前所未有的。而中国书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困难同样存在于其他国家,甚至西方发达国家。于是,我们感到自己的工作也越来越有意
2000-01-07 -
1995年
新闻备忘 世界200位出版权威预测:亚洲即将成为世界重要版权市场,北京应扮演中文出版中心角色(1月2日); 欧洲实施联合国EDI计划(即图书贸易电子数据交流标准)(5月8日); 欧洲新闻纸价格飞涨,40家造纸厂受到搜查(6月19日); 澳政府鼓励出版商开拓亚洲市场(8月21日); 英实价售书协定寿终正寝(11月6日); 美图书进出口增幅差距明显,中对美图书出口上升103%(11月6日)。 新闻综述 1994年美国书业万象:新型书店异军突起(2月20日)———书店结构发生变化:...
2000-01-07 -
1996年
新闻备忘 全球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建成(2月2日); 加拿大汤姆森集团34亿美元收购美法律出版社(4月12日); 英国电子出版物价格下跌(6月21日); 企鹅集团放弃多媒体出版(8月30日); 美国金融投资企业预测———今后五年书业不容乐观(9月20日)。 新闻综述 电子出版:“大玩家”冒险狂欢———第三届国际电子出版物交易会综述(1月12日)———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取决于发行和市场,但其太高的费用阻碍了市场的开发,因此,电子出版物的未来在于CD-ROM、国际互联...
2000-01-07 -
1997年
新闻备忘 英国两大书店耗资100万元发动了一场罕见的报纸广告攻势(1月31日); 兰登书屋退出电子出版(2月28日); 1996年美国图书销售突破200亿大关(4月4日); 贝塔斯曼欲从CD-ROM抽身(4月25日); 道·琼斯继续投资电子信息出版业(5月23日); 日本东贩在香港取得法人地位(6月13日); 西班牙取消教科书定价(11月28日)。 新闻综述 连锁店坚挺,多媒体走红,获奖书好卖,批发商走红———1996年英国书业综述(1月10日)———1996年是英...
2000-01-07 -
1999年(1~10月)
新闻备忘 法国哈瓦斯以8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子出版公司(2月26日); 亚马逊书店营业额、亏损额剧增(3月12日); 荷兰里德·艾尔斯维尔电子投入过大,面临困境(4月30日); 汤姆森集团完成向信息集团过渡(4月30日); 美国巴诺收购英格拉姆美梦未成真(6月18日); 法国哈瓦斯集团进军拉美市场(6月25日); 贝塔斯曼图书俱乐部将开到韩国(9月3日); 欧盟委员会欲取消图书统一定价引起出版商、书店普遍不满(10月22日)。 新闻综述 ★贝塔斯曼弄潮1998(1月1日...
2000-01-07 -
1998年
新闻备忘 英国两大连锁书店合并(2月27日); 1998图书技术博览会聚焦数字化出版(4月24日); 亚马逊网络书店进军欧洲(5月29日); 皮尔森瓜分西蒙-舒斯特(6月26日); 新西兰开放图书市场震动英联邦(6月26日); 英国WH史密斯收购欧洲最大网上书店(7月10日); 美国四大连锁店之一的皇冠书店申请破产(7月31日); 欧美书业股票遭受重创(10月30日); 贝塔斯曼2亿美元收购巴诺网上书店一半股权(10月30日); 出版商支持微软电子书标准(11月20日)。...
2000-01-07 -
图片里的事
▲尼泊尔新闻代表团访问本报并考察上网情况 ▲本报常务副总编程三国应邀担任’99亚洲出版研讨会主讲嘉宾 ▲英国出版商协会国际部主任伊恩·泰勒访问本报 ▲国际书商联盟主席斯坦博格接受 ▲本报专访本报在湖南召开第二届通联会 ▲长沙第十届全国书市上,本报《书评周刊》宣传牌。 ▲新闻出版署报刊司司长刘波视察本报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桂晓风为本报河北记者站揭牌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会长刘杲(前排左二)在《中国图书商报》试刊前到报社作重要讲话后,与报社全体人员及总店有关领导合影,刘...
2000-01-07 -
新闻是历史的底稿
■商报以商为本,其理性支撑是出版经济学,是出版产业的建构 ■商报以商为本,其理性支撑是出版经济学,是出版产业的建构 ■以“经济学关怀”与“短板意识”为中国出版业缝领作袖是商报五年来办报性格与趣味的内在魂魄 ■商报关于海外出版的信息流、知识流、理念的散金碎玉蔚为大观,不仅时效快捷,介绍系统,还杂以评论,对国内出版业的启悟良多 ■商报五年的“中心话语”有3个:一是出版现象,书业热点;二是对当代出版经济元命题的思考、讨论;三是一批出版经济学家发表的前瞻性文章 ■商报五年来在问题与方...
2000-01-07 -
合作更上层楼
对于一个连接中德两国图书出版界的外国机构来说,信息交流,也就是沟通双方的信息是它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图书商报》对于德国图书信息中心履行这项任务给予了最为理想的帮助。因为她有趣可读,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中国图书市场的重要信息。同时《中国图书商报》还传播了外国图书市场的重要信息和文学动态。因此《中国图书商报》不仅仅作为我们的一个非常理想的合作伙伴报道了中国图书市场,同时还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传播者宣传了德国图书市场。 我们非常珍惜这一合作,并为进一步的合作而高兴!在《中国图书商报》成...
2000-01-07 -
记录市场化步履
《中国图书商报》问世已经五年。 五年前,当《商报》与我们初次见面时,期待和担忧相伴而至。那时,新华书店所承受的,乃是变革前的困惑与阵痛。我们不很明白,通向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如何一番模样;我们也不清楚,已经将自己置于“主渠道”地位的新华书店在一个真正的市场中到底能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更加朦胧的,是这个行业(当时还没有称作“产业”)的发展方向。正在这时,《图书发行》改版而成为面目一新的《中国图书商报》。让我们眼睛一亮的,有“中国”二字,更有这个醒目的“商”字。 在《商报》试刊号的头...
2000-01-07 -
我读商报的三个理由
《中国图书商报》是我国首家由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创办的行业报纸,如今已创刊五周年了。《商报》是中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产物,是随着中国出版业发展而发展的。从《商报》创刊起,我基本上是每期都看,《商报》能够吸引业内人士阅读的魅力,在于她紧贴读者的需要,有自己特殊的属性和创新的个性。 我喜爱看《商报》,首先是因为她非常注意同我们的喜怒哀乐结合在一起,紧紧合着图书发行工作的脉搏。比如每月书情的分析,潮起潮落,信息非常及时。既为潮涨高兴,也为潮落担忧。对于困扰我们的许多难题、焦点,也能组织...
2000-01-07 -
谢谢!记者朋友
回想一下,我认识《中国图书商报》的记者不会少于10人,虽然其中几位只通过电话,没见过面。 这是一群与我们有共同语言的记者。他们有新闻业务的基础训练,有出版业的知识,所谈、所问、所议是这个“圈子”里你最熟,或由他们一点你心里一动的事儿。这是敏锐而有朝气的一群。每期第一版那些以大大的黑体字作标题的新闻,所以能抓住出版业的“穴位”也就不奇怪了。 这是一群有眼光的记者。他们从各个侧面触及业内的大事小情。市场、流通、出版、书情、电子产品、现象研究,大至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小至一个市场行...
2000-01-07 -
书业信息库与“智囊团”
《中国图书商报》是我每期必看的行业报,给我的工作带来了不少帮助和便利。它定位为出版、发行、阅读等书业各相关领域的信息平台,为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和出版产业化发展呐喊鼓劲、出谋划策,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兼备,视野开阔与视点深邃并存,近年来已迅速成为在海内外书业界享有盛誉的重要传媒。在其创刊五周年之际,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祝福,祝《中国图书商报》在新世纪进一步发挥其优势、突出其特色,真正成为我国出版发行产业化发展的信息库与“智囊团”。 《中国图书商报》“年终专稿”、“新闻综述”、“焦点...
2000-01-07 -
知书识书不虚言
作为一名老编辑,《中国图书商报》是我必看的报纸之一。作为经营图书的指导性报纸,她使编书的、印书的、卖书的知道书业的行情,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使他们“知书识书”。 我非常关注《中国图书商报》的几类文章:一是市场行情:一个时期、一个阶段,什么书好销,什么书不好销,读者喜欢什么书,认可什么书?对各式各样的排行榜,虽然我有时也怀疑其依据,但我还是认真地看,有排行榜总比没有好。二是关于市场调研的文章。各种长篇的调研报告,如《10月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报告》、《1999年10月份图书零售...
2000-01-07 -
多元和开阔
人愈忙,日子过得愈感觉飞快。不经意间,《中国图书商报》创刊已届五年。作为一名长期的读者,感慨时光飞逝的同时,《中国图书商报》的日见茁壮成长,可喜可贺。《中国图书商报》确是本人常读喜读的图书出版专业刊物之一。本人服务单位,业务多元,基于这种性质,便以多重身份去阅读《中国图书商报》:编辑出版者,图书经营者,当然亦是阅读的喜爱者,而且都能得到相当的满足。 五年的历史不算长,但《中国图书商报》面世的五年,正是中国图书出版业风起云涌,奋力争雄的时期,而且从多方面衡量,也属成就不小的时期...
20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