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集团出版机构祝贺本报创刊10周年
十年前《中国图书商报》的创立,是中国书业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后,《中国图书商报》凭借对产业的浓厚理解,高举图书产业化和“商”字大旗,不断推动着图书产业的市场化讨论和演变!今天《中国图书商报》已经成为中国书业的重要声音,并且仍将继续影响着今后图书产业的变化!在《中国图书商报》创办十周年之际,由衷祝贺《中国图书商报》取得的成就,并且期待《中国图书商报》在未来为书业打造更高的产业研讨平台,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开卷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晞亮 如果说世界的财富在智者兜里...
2005-01-07 -
书店老总祝贺本报创刊10周年
-
国外著名书业机构祝贺本报创刊10周年
汤姆森集团理查德·J·哈林顿 程三国先生: 请允许我向《中国图书商报》创立10周年表示祝贺。《中国图书商报》是一份有品质的出版物,我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继续取得成功。 汤姆森集团总裁兼CEO 理查德·J·哈林顿(Richard J Harrington) 牛津大学出版社程三国先生: 我代表牛津大学出版社为《中国图书商报》的10周年生日献上祝福。 《商报》是一份非常权威的出版物,在对中国图书出版和销售的发展感兴趣的各个机构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2005-01-07 -
国外著名书业机构祝贺本报创刊10周年
法兰克福书展沃克·纽曼 程三国先生: 在《中国图书商报》创刊10周年之际,我代表法兰克福书展向你们表示祝贺。 我们深信,《中国图书商报》对于希望了解中国及亚洲出版业的重大发展的人士来说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希望《商报》继续繁荣发展,并将世界发展变化很快的地区的出版业新闻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法兰克福书展主席 沃克·纽曼(Volker Neumann)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国际出版研究中心苏·潘迪特 程三国先生: 祝贺《中国图书商报》创立10周年。这是...
2005-01-07 -
商报10年成长全记录
十年,一年一个脚印;十年,一步一个台阶…… 初创 变脸 扩张 迁徙 分身 跃进 成熟 提升 探索 思考 ○ 历史凝结了这个日子。 ○ 1995年1月2日。 ○ 中国图书商报从这里启程。 ○ 中国出版业铭记了这个名字和这个时刻,留下了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 ○ 如同一行出生婴儿的小脚印迤逦前行,渐行渐远…… 商报脚印之十 2004思索 周一刊,大报对开16版。子刊书评周刊,4开16版;子刊导购周刊,4开16版。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大厦北三楼 背景 2004年,中国图书商报几经创...
2005-01-07 -
一个行业的背影和一张报纸的成长
时间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十年仅仅是个开始。未来之路崎岖不平而且漫长,必须如履薄冰面向未来。在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的比赛中,有的人被刚起步时的领先冲昏了头脑,有的人因为枯燥的跋涉懈怠了,有的人因为体力不支倒下了,有的人被觊觎者的冷枪暗箭击中了,当然也有人在咬牙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业界成功者的案例和互联网幸存者的游戏使我们更加坚信这一点。 因为笔头已经生疏,过往做传媒业的案例,大体都是自己出思路,收集资料,联系采访,安排人写。然而,尽管可能会被人视为有替商报"做广告&q...
2005-01-07 -
他们在商报撒下爱,我们带入心灵
商报十载,似水流年。他们的关注与关怀,在商报的记忆中刻得那么深,那么难忘。 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就能再次目睹创业之初,他们托出商报时坚决的表情。 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就能亲身感受到他们将丰富的经验与历练投以商报。牢稳掌舵,小船儿驶得轻盈。 翻开商报合订本,我们回味着他们与本报记者合作诞生的一篇篇访谈与专文。在他们的扶掖之下,我们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因为对商报有爱,他们注视我们。 因为对商报有爱,我们感谢他们。 应被我们记在心里的名字还有很多,如王益、郑士德、罗敏君……爱与感谢...
2005-01-07 -
宋木文:关爱有加 一路扶掖
在《中国图书商报》10年的历史里,有一位出版界的老领导,对商报格外关爱,与商报有着非同寻常的亲密接触:他先后十余次接受商报记者的采访,就业界所关注的问题发表富有创见的见解;他将对出版业某些重大问题的思考交由商报发表;他将商报发表的一些重要文章带上全国人大会议,视同会间"文件";他看了商报的重要文章后马上给现任出版界最高领导写信,提出重要思考……他就是曾为全国出版界最高领导的原新闻出版署署长、中国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宋木文。 翻开《中国图书商报》的合订本,那一...
2005-01-07 -
刘杲:一个智慧老人的退休生活
刘杲是一个获得了全出版行业尊敬的人。人们在提及他时的首选词汇是"智慧老人"。而他自己则说自己现在是"闲云野鹤"。 笔者领略过他的智慧,因此对上述说法没有丝毫的置疑。但在笔者眼里,他更是一个可爱的、非常时尚的老头,尽管很多时候,他"搞不惦"这种时尚。 那天去他家,是在今冬北京第一场大雪后。阳光虽然明媚,但风很大,空气很凛冽。刘老的家,简单、朴素而温暖。坐下不久,随意的一个话题,就让屋内所有的人大笑不止。我们谈到对电脑的...
2005-01-07 -
邓耘:播下商报第一粒种子
推开总店批销中心二层的一扇玻璃门,一双雪白的球鞋跳入眼帘,郭姐与我轻轻笑了。“我喜欢运动”,他也笑了,很坦诚。一件简单的黑色外套,一条黄褐色的休闲裤,一张亲切慈祥的脸,一个温和朴实的山西汉子:邓耘。 商报前身是诞生于50年代的新华书店总店内刊《图书发行》,跟那个年代所有官办报纸一样,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几十年飞逝,时光在流、社会在走,思想在变,然而它的报道面仍主要局限于新华书店系统,内容、形式均亟待提升,更无从谈起办报可以赚钱,总店每年倒要支出20多万元成本。时任总店总经理的...
2005-01-07 -
唐俊荣:大河行船一艄公
电话接到橘子洲头,商报原代总编辑唐俊荣一端。声音略带沙哑,沉稳,中气很足。 1997年元旦,刚从湖南省新华书店退休的他在新年第一场纷扬大雪中来到商报,一呆四年。 “对商报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问他。“到处都是年轻的脸,年轻的气息,活力很足!” 今年69岁的唐老思维敏捷,谈吐健雅。 “对唐老的一贯感觉是什么?”我问老员工。“宽厚!” 当年所有与唐老有过接触的商报人异口同声。有一倍多的年龄差距,有传统与现代的教育环境差异。没有居高临下的长者架子,没有太多的理念代沟。他默默注视与欣...
2005-01-07 -
曾经的商报人
编者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十年磨一剑,靠的就是来来往往,不断逆流而上,又不断激流勇退的"人才"。让我们记住——在这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今天,不仅仅是留念,是怀旧,更是一份亲人的关爱!是你们美丽的年轮,构筑起商报的生命之树。 值此中国图书商报创刊十周年之际,特开辟专版,让我们在关切的目光下和殷切的祝福中昂首前行!戴昕 商报工作经历:1994年7月~2000年1月, 记者编辑。 目前任职:《新华书目报》执行主编。 感言: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感谢"...
2005-01-07 -
曾经的商报人
宋文京 商报工作经历:2000年11月~2004年4月, 书评周刊主编。 目前任职:现任青岛画院理论部主任、职业书画家、艺术评论家。 感言:特别怀念在商报时空气中弥漫着的年轻的气息、创造的味道,让我时时感受到精神的博弈、思维的碰撞、妙句偶得的快乐,新锐的立场和弹性的空间是令人珍惜的。朱 伟 商报工作经历:2002年3月~2002年11月,记者编辑。 目前任职:现在北大读研。 感言:图书商报的日子,是充实快乐的日子。尤其是结识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以为是最大的幸事。刘永顺 ...
2005-01-07 -
我们的美丽约会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理想,走到一起来……我们的美丽约会程三国(创办人,总编辑1994.10入职) 员工点评: ·哄人干活的时候甜言蜜语,活干得不好就凶神恶煞。 ·或许是名字带"3",每次做报告的时候,都喜欢带个"3",连报纸内容都至少要"卖三次"。 ·这十年腰围渐宽终不悔。 ·我们只要看到您笑,就很放心。 ·第一次来商报的时候,在电梯里当您是送快递的了,...
2005-01-07 -
我们的美丽约会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理想,走到一起来……我们的美丽约会郭 雪(行政总监2000.08入职) 本部门点评:郭雪是一个性格开朗,思想活跃的人。她热情洋溢,对生活充满火热的激情。她对人生、未来的乐观情绪使她永葆青春,此外,乐观主义精神使她很善于安慰和鼓舞自己与周围的人,并振奋大家的精神。 她与人共事富有合作精神,对生活与事业怀着她本能的理想主义,这将鼓舞她和周围的人,并增添了与大家的和谐气氛。头脑中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新见解和想法,做事干净利落。为人热情,真诚可靠。她的...
2005-01-07 -
我们的美丽约会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理想,走到一起来……我们的美丽约会李燕(财务部主管2001.02入职)姚颖(会计1996.01入职)孟红(出纳2001.08入职)杨武耀(核算会计2004.08入职) 财务部群像 孟叶点评:如果小姚、孟红打电话让谁去,大家都会放下手上的活赶急赶忙的过去,因为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就意味着今天的钱包要充实了,充实多好呀!感觉上这么多年我们的小姚和孟红一直都充实而快乐,和财务打交道虽然和去银行有点类似,但小姚孟红总会把事情说的清楚明白,你在银行遭遇过的...
2005-01-07 -
商报的使者们
邹勤汪耀华魏薇姚芝川林建忠王介平鲍金山达林太赵庆祥宗颖王维亮林源韩有谋齐新民金国华徐云祥潘明清赵志森韦薇陈晓红汪少林徐青 他们"战斗"在第一线;他们热情、敬业;他们是商报家族一员;他们是商报的使者,与商报相知、相伴。"商报是福,商报是爱"。看着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读着一字一句发自内心的声音,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邹 勤 (北京市新华书店副总经理) 1995年至今 任北京记者站站长已10年 感言:从呱呱落地,到生机盎然,商报用自己十年...
2005-01-07 -
十载光阴情依依
翻阅十年历史,我们数不清曾有多少读者和我们一起携手共进。是读者的支持,使商报不断地成长壮大;是读者的监督,使商报坚守书业媒体应有的品格;是读者的期待,使商报人知道前面的道路遥远漫长,更当勉力为之。 “征文启事”刊登后,陆续收到了很多征文,因版面有限,难免有遗珠之憾,在此感谢大家对商报的关爱与支持。“图书商报”自诞生之日起,我一直坚持自费订阅的“信念支撑”是它的深度文章震撼心扉。 “1-217”。2004岁末,我又在北京邮局营业台的订报登记表上写下这个熟悉的邮发代号。这是我在2...
2005-01-07 -
十周年感言
《导购周刊》为图书馆服务内容和外延的拓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今天看报,方知《中国图书商报》创刊即将十年,也就是说我们图书馆订阅《中国图书商报》也即将十年了。 1994年,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中国图书商报》即将创刊的消息,推荐采购老师订了一份,那时的报纸还是16开的小报。虽然刚刚创办,已能看出编辑们付出了很大的热情,他们“行走”在出版社、书店和读者之间,广开言路,这样的真诚,让人除了感动,还有了畅所欲言的冲动,笔者曾经在《商报》发了两篇所谓的“豆腐快”:《“邮购”如何不冷淡?》...
2005-01-07 -
我们一起走过
因为喜爱,觉得有几分特别,也许是另类或者新锐,曾经连续两年订阅《中国图书商报》 1998年4月,我走出象牙塔迈进了出版社工作的新天地。出版图书的一系列活计在当时对我来说,简直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现在更像板儿进了贾府)。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与我谋面较早、一直相伴的专业报纸有《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和《中华读书报》。因为喜爱,觉得有几分特别,也许是另类或者新锐,曾经连续两年订阅《中国图书商报》,后来因为公家代为订阅,自己也就不用掏腰包了。 “商报”有一个栏目令我至今仍记忆犹...
200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