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商报 用商报 传播商报
读她、看她、用她,为她投稿,把她作为信息的来源,通过一切手段传播她的精神,指导我们的工作。 从《图书发行》开始,我们就与这份书业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读她、看她、用她,为她投稿,把她作为信息的来源,通过一切手段传播她的精神,指导我们的工作。尤其是从2003年六月份开始,我们党办、人事教育科创办了一份内部刊物《学习与交流》,《中国图书商报》刊登的许多书业文章成了我们转载的重要内容。由于《中国图书商报》那时没有网站,许多文章只能我们自己打字、排版,有的文章还很长,但是我们无怨无悔,...
2005-01-07 -
十年笔耕心相印
十年笔耕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商报国际版的编辑们尽管几经调动更迭,但他们始终一脉相承,保持着商报特有的企业文化:敬业、务实、睿智、进取。 1995年1月2日,中国图书商报以其略显稚嫩的宋体红色报头横空出世。一周后,我为商报撰写的第一篇豆腐块短文“台湾的长销书”见诸商报1月9日报端。这份珍藏十年的报头与短文的纸张尽管已经明显泛黄,但“中国图书商报”7个红字却鲜活依旧,彰显出商报所蕴涵的盎然生气。1月23日,我为商报撰写的第二篇短文“广辞苑促销一绝”展开了我为商报撰写日本出版发行、书业...
2005-01-07 -
商报,我的指明灯
图书商报更是成了我每周必看的报纸,了解书业动态,掌握同行动向。 拿着这一期的图书商报,看着上面那一行行熟悉的文字,一股暖流从心头流过,似乎岁月流转,昔日时空重现。五年前,我读研二,一个冬天的晚上,窗外寒风呼啸,我缩在寝室里翻着一本闲书,隔壁的慧明师兄推门进来,他裹着厚大衣,戴着棉手套,瘦削而又苍白的脸红扑扑的,兴奋地对我嚷嚷着:“又走了一个场子,赚了两百块钱的外块。”我知道他在图书商报做实习记者,隔三差五地出去采访一次,回来写点豆腐块的报道赚点外快。他见我对他的事业一副麻木不...
2005-01-07 -
贺《中国图书商报》十年华诞
一苑奇葩灿灿开,十年浇灌细剪裁。 氲氤如霜复如蜜,惹得书虫队队来。 北斗罗盘指路标,高参秘笈有神招。 儒商学者莘莘子,书海追源溯大潮。 书讯商情一手中,运筹进退自从容。 明灯一盏当头照,帆顺风潮策大功。 意切情真论短长,书商书客好红娘。 他年生得金璋子,恭请“编哥”醉百觞。
2005-01-07 -
十年,商报与我共同成长
阅读《中国图书商报》成为我必修的功课,我和商报的关系再一次如此地密切。 十年前,创刊不久的中国图书商报为我提供了一个初当记者的难得机会;现在,业内广有影响的商报成为我瞭望中国书业发展一个不可多得的窗口。 1995年1月,中国图书商报刚刚由《图书发行》改刊创办,我则是刚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学新闻,当然需要很多的实践经历。经人介绍,在我读研究生的第一个寒假,我与刚由武汉来京开创事业的程三国先生认识。程先生富有开拓精神又不失务实作风,第一次见面,除了讲述中国书业前景...
2005-01-07 -
走市场化道路 领行业之风潮
我打心坎里感到和《商报》结缘10年,遇见一位无声的老师指导我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丰富和充实了我的人生经历。 1986年我跨进新华书店大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份叫《图书发行》的小报,看后觉得贴近发行业,指导性很强,便一期期看了下去。报上的文章短小精悍,我也把图书发行一线的体会写成文章寄去。未曾想到一年内,竟有10多篇被编辑老师相中,其中《把握进货五性》、《图书应借助广告促销》等文章还引起业界不小的反响。正因此,让我和这份报纸结缘日浓。九五年,改名为《中国图书商报》,初改版...
2005-01-07 -
我与商报
商报带给我不仅是书业大量的资讯,更会带给你对业界现象的思考。转眼间,图书商报创办已有十年了,我也读了整整十年的商报。说来也奇怪,我在订阅商报时,还不在出版界工作。那时,我是一所中专学校的美术教师,1994年学校订阅下一年度的报刊,我选订了好几份报刊,其中一份名叫《图书发行报》,当时负责给老师们做登记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很是诧异,问我为什么订这份报纸。我至今清楚地记得,由于年轻气盛,我那时的嗓门特别大,“学校补贴的钱订一份美术教育的杂志还不够,我自费订阅报纸,爱订什么就什么,和学...
2005-01-07 -
推广新华书店形象设计的先行者
百川公司合家欢及其作品 在2004年北京入冬以来的第一场漫天飘雪中,记者来到了入驻北京友谊宾馆的北京百川盛业广告有限公司办公室,案头一杯香茶,听老总额尔敦娓娓道来百川盛业在新华书店推广CI设计5年来的酸甜苦辣。 百川盛业公司从1999年3月进军新华书店企业形象推广工作,目前已累计完成了1800多家各级新华书店的服务,服务项目从最早推广标准化店招,逐步扩展到职业装、新型书架及整体卖场设计。典型代表作有武汉市江汉路新华书店、无锡市购书中心、重庆书城、兰州市新华书店等。引领一种理念...
2005-01-07 -
商报的使者们
李国信李少宾许绍山李小明杨红卫周向阳张验周亦翔杨瑞虎刘子如彭宇陆帅刚苏保国游蓉烈符佩丽杨淼薛永华杨瑞璋王云川魏征阳胡新中杨一林 李国信 (山东省图书音像发行总公司办公室主任) 1995年~1996年 山东省记者站首任站长 感言:《中国图书商报》堪称新华人及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和精神家园。祝愿"商报"人在改革大潮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再创佳绩。 李少宾 (山东省新华书店信息调研部负责人、山东图书信息编辑部负责人) 2003年至今 山东记者站现任...
2005-01-07 -
运筹帷幄 胜券必夺——战略性选题策划的SWOT分析
编者按 谈到SWOT分析,行内人士听者说玄,知者寥寥。但说到其内容,实际上大家在市场运作中早已不自觉地运用,只是用其实而不提其名。 SWOT是一种成熟的市场分析方法,在企业、项目、个人竞争中得以广泛应用。本次只探讨SWOT在战略性选题策划中的运作模式,旨在希望逐渐市场化的今天,能给出版人一点点启示,使我们逐步由自发、朦胧的局部探索走向自觉、科学的全面论证。同时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更多地参与其间,将实践中摸索出的方法贡献一二。 ○采访人:王萍(本报记者)○受访人:冷晓壮 从何...
2001-12-25 -
培训开发员工价值
如今,出版社都在探寻竞争制胜的法宝,探索管理新策。在诸多措施中,许多出版社发现应该最优先考虑的策略之一就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一般说来,出版社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性开发,给员工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给与适当的压力、激励和责任,通过工作本身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创造能力;二是培训性开发,单位采用各种培训手段系统教给员工技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比较注重第一种方式,而往往忽视第二种开发方式。 我认为,出版社应将人力资源发展纳入出版社的发展战略...
2001-12-25 -
销售机构改组:市场变革之门
编者的话 如果“营销”已深入人心,而不仅仅是一个挂在口边儿的时髦词,那么,出版社就当在组织结构上进行变革,以保证“营销”真正地发挥作用,建立在旧体制、旧观念上的“发行部”首当其冲。而发行部最主要的变革之一就是如何调整销售队伍结构。对于品种较为单一、规模较小的出版社,区域型销售模式已经可以满足需要,这也是目前多数发行部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但是对于大型出版社来说,动销品种较多,单纯按照地域划分销售队伍往往会因为销售人员对各种图书的了解不够而影响销售。产品型销售模式则可以让销售人员对...
2001-12-20 -
构建现代企业营销组织 ——访佳都集团北京公司市场部总监张会君
问(本报记者秋子):佳都集团这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引人注目,应该说很大程度上与分销业务的成功紧密相联,请问您觉得分销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张(佳都集团北京公司市场部总监张会君先生):我认为决定分销成功的关键应该是管理。管理的关键是建立适应业务发展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由架构及管理体系组成,管理模式的构成好比人体的各组织,策略是大脑,架构是骨架,体系是循环系统。一个公司,如果用营业规模是1亿的管理模式去运作营业额达5亿或10亿的公司,很显然会阻碍业务的发展,最终也做不到5亿或10亿。...
2001-12-20 -
背景知识
■现代营销组织的四种模式 目前,国际上几种较为常见的销售队伍的管理模式是: 1.区域型销售模式:按地区结构组织的销售队伍。每个销售代表被指派负责一个地区,作为该地区经销该公司全部产品的唯一代表,这种结构有很多好处。第一.推销员的责任明确,由于一个地区只设一个推销员,所以他就必须承担由于他个人推销效果的差别所带来的对地区销售情况的褒贬。第二.地区责任能促使销售代表与当地商界和个人加强联系,这种联系有助于提高销售代表的推销效果和改善个人生活。第三.由于销售代表只在一个区域内活动,...
2001-12-20 -
国际合作:踩出一行深深的脚印
1997年,根据集团的部署,辽宁教育出版社成了全国唯一一家没有中小学教材出版业务的教育出版社。也许是“蓄谋已久”,也许是迫不得已,出版社做了战略调整,俞晓群提出“拿来主义”,开始了大规模与国际一流出版公司合作的历程。每年引进品种达200个,2000年更多达600个。仅在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社长俞晓群就当场签订了三百多种图书的版权合同。与之合作的国外公司有39个,其中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英国广播公司、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哈珀·科林斯出版公司、国际...
2001-12-18 -
书探:一种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中国出版走向国际化系列之一 开栏语当中国正式迈进WTO,猜测就变得没有了意义。有意义的是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开辟出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国际化”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此,我们试图将无形化为有形,关注中国出版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细微变化。不过,变化虽然细微,意义却不容忽视,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矣。 以往,一本书从策划到营销的整个过程都由出版社来完成,因此“就汤下面”一直是出版社的习惯做法——编辑水准与营销水准决定了一本书的最终品质。随着中国迈进世贸组织的大门,社会...
2001-12-13 -
出版人如是说我们需要书探
上海某出版社: 我们社一直十分重视外国文学出版,希望在引进版权这一领域可以在国内创造出过硬的品牌。因此,我们一直密切跟踪外国文学的出版动态。但毕竟资源有限,等到新书上了排行榜再去争取就为时晚矣。 一年多以前,我们在参加伦敦的国际书展时,在writercenter内发现有书探与各国的出版商进行洽谈。当时非常感兴趣,就和其中的四五家书探进行了接触。应该说,国外书探这一职业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我们在选择书探的过程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我们与英国的书商协会取得联系,了解这几家书探的工...
2001-12-13 -
书探是什么?
说书探是出版商在海外出版市场的耳目,也许是对书探职业最形象而贴切的解释。书探好比是出版商选中的一名常驻国外的代表,凭借和当地出版商的紧密联系,为版权购买者最快地选择最优的书目,并打理诸如谈判价格或安排双方见面等一切事务。 书探的职能首先是为海外出版商收集有关本国图书的各种信息,向其建议购书规划,包括从本国出版商及文学经纪人处提前打探新书内容简介和编目分类;密切跟踪本国媒体对图书的评论及对大众阅读兴趣的预测;分析本国出版商就某类图书对海外出版商的选择偏好。其次,书探要为版权买卖...
2001-12-13 -
书探生活有趣但不轻松
受访人:陈丰 采访人:宋迎秋 陈丰,女,1986年赴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文学专业博士预科,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历史专业博士。现为专职书探。 ◎您如何想到要做一名职业书探的?谈谈这个过程好吗? ●我原来并没有想做书探,而且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也不算,只是自然向这个方向过渡。开始只是做代理人,把法国人文社科和文学书籍推荐给国内出版社,他们选中什么书我就帮助洽谈版权。但是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国内出版社需要的不是信息的量,而是信息的质。西方各国出版社之间的沟通比较容易,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文化背...
2001-12-13 -
无限夕阳映晚晴
12月20日是王益老人85岁的生日。本报在此祝他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一个寒冷冬日的下午,我敲开了王益的家门。在木地板反射的一片天光之中,老人蹒跚而来。再过几天,就是老人八十五岁的生日。面对这样一位目睹和经历了中国现代出版业发展历程的世纪老人,满腔的敬意和惶恐令我有些不知所措。在暖意融融的客厅里,舒服地坐在沙发里面,听老人用浓浓的无锡口音断断续续地讲述着年轻时的故事,我渐渐地放松下来,时不时大声地问点儿什么,就像在叩击着历史的大门。那大门后面传来的回响为所有不曾经历过的人拉近...
200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