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梭在文学期刊之林
▲对《北京文学》来说,太阳是新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说到现在还记得中学时代拿着《人民文学》津津有味阅读的情况——那是一个悠长而美好的年代,所有的记忆都被过时而苍白的阳光打上了怀旧的烙印。那也是一个盛行纯文学的年代,在破旧而充斥着自行车扬起的灰尘的大街上,在穿着军绿色或者灰色衣服的人群中,那些朴素的包装下厚实的文字,那些被校对的几乎无懈可击的象形符号安静而且富有诗意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谁会怀疑文学理念的永恒呢?谁会怀疑文学青年纯真的信仰呢? 时间只是在转盘上划过了10年或是20...
2001-11-01 -
匠气十足 锐气难寻
说起当前的文学期刊,最先浮到我脑海中的两个字就是:匠气。当前的文坛,弥漫着一股主流的匠气,而文学杂志恰是这股气的重要载体。而且,那些称为老字号或权威刊物还在为兜售匠气而沾沾自喜。这是当前期刊小说的基本状态。 所谓的匠气,可以分成几个方面来说。一是功利之气,比如说《中篇小说选刊》的小说,基本上是强调社会学意义,注重从人文角度对世态万象的描述的小说,成了一个纯文学版的《今古传奇》。不难看出,编辑的选稿原则是:有社会意义的。大部分重要文学期刊,这种标准无处不在。我为什么讨厌这种选稿...
2001-11-01 -
坚硬主义和壁垒策略
靠着作者的力量,纯文学刊物也不会灭亡。至于所谓衰微,我认为,仅仅是一种数字游戏而已。某些数字在增长,那意味着文学在沙化。有些数字在减少,这意味着文学在提纯。 我不是一个文学期刊的追逐者,从阅读,到写作,到作品发表。我最得意的小说作品能发表在《花城》《芙蓉》《山花》《莽原》那么好那么棒的刊物上,纯属幸运和天赐。我因为有样刊,便有了阅读这些刊物的的机会。我认为,它们办得很有才华,很有高品质。因此,我的那些极为尖端的小说也对它们产生了依赖性。迄今为止,我自认为最优秀的作品都与这几家...
2001-11-01 -
重复授权
编者按 随着加入WTO的临近和出版行业的日益秩序化,法律成为大家日渐关注的话题。近期,本版与北京恒泰信和律师事务所合作,聚焦出版业一些法律纠纷案例,介绍知识产权的法律常识。欢迎读者就各自感兴趣的法律话题来稿参与讨论。 谈到出版界存在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指出:重复出版造成了人力、财力的大量浪费,败坏了市场秩序,导致出版社之间的不正当竞争。比如某类或某种书市场行情看好,于是众多出版社蜂拥而上,都来出这类(种)书。这种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本身就说明编辑的业务能力不强(当然也说明社会文化...
2001-10-30 -
成熟编辑的成长规律
*+25-35岁应该是创造的高峰年代。 *+由成熟的年龄到成熟的编辑。35岁是一个成熟的年龄,是青年到中年的连接点,是从“而立”到“不惑”的中间站。 *+在编辑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中,基本的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用我的话来说也就是文化与商务的关系,这是出版工作永恒的范畴。处理好这个关系,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能处理好这个关系的,肯定是出版大家。 *+成熟的编辑应该是理性的编辑,从经验走向理念。有理念的编辑,才有可能逐步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突出。理念的有无,是衡量编辑潜...
2001-10-25 -
买方市场下的图书营销策略
我国出版业发展到今天,已由原来建立初期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在这种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要求我们出版社加大发行力度,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并且还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营销策划 出版社首先要在市场调研和对自己状况(优势和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并确立目标市场,再围绕目标市场确定本社对应特定市场图书出版的总体规则,即图书市场定位。最后通过制定和实施营销战略,以实现图书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制定图书营销计划...
2001-10-23 -
从品牌到效益之路
编者按 出版社的联展活动,以集中展示的规模效应常常带来销售数字的短期攀升,但由于其仅仅局限于图书的简单集合,缺乏对出版社品牌形象立体、深度的宣传策划,使其如过眼云烟,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远的销售影响。 电脑、家电、服装和化妆品等其他行业,在卖场中以厂家专区作为展销形式,销售人员由厂家直接派驻,因此在与消费者沟通,卖场品牌形象塑造方面有较为成熟的运作经验。归纳起来,就是以明确的品牌理念为核心,通过统一、专业的展台形象设计,完整的产品陈列,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良好的店员培...
2001-10-23 -
第三只眼看联展
目前,由出版社发起的各类名目的联合展销活动在书店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有独家展出的,也有几家强档出版社为扩大声势联合出击的,还有某专业联合体组织的专业图书大联展。谈到出版社办联展的目的,说得清楚些,就是要在图书销售旺季抢占黄金展位,将散落于卖场各处的图书进行集中展示,起到品牌形象推广和销售数字提升的作用。 据记者调查,目前各类联展中虽不乏精彩的活动策划,但更多的只是限于在卖场里摆个展台,挂个条幅,在几家大的媒体上做做宣传而已,既缺乏创意,又少有通盘的策划。...
2001-10-23 -
买方市场下的图书营销策略
我国出版业发展到今天,已由原来建立初期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在这种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要求我们出版社加大发行力度,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并且还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营销策划 出版社首先要在市场调研和对自己状况(优势和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并确立目标市场,再围绕目标市场确定本社对应特定市场图书出版的总体规则,即图书市场定位。最后通过制定和实施营销战略,以实现图书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制定图书营销计划...
2001-10-23 -
从品牌到效益之路
编者按 出版社的联展活动,以集中展示的规模效应常常带来销售数字的短期攀升,但由于其仅仅局限于图书的简单集合,缺乏对出版社品牌形象立体、深度的宣传策划,使其如过眼云烟,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远的销售影响。 电脑、家电、服装和化妆品等其他行业,在卖场中以厂家专区作为展销形式,销售人员由厂家直接派驻,因此在与消费者沟通,卖场品牌形象塑造方面有较为成熟的运作经验。归纳起来,就是以明确的品牌理念为核心,通过统一、专业的展台形象设计,完整的产品陈列,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良好的店员培...
2001-10-23 -
第三只眼看联展
目前,由出版社发起的各类名目的联合展销活动在书店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有独家展出的,也有几家强档出版社为扩大声势联合出击的,还有某专业联合体组织的专业图书大联展。谈到出版社办联展的目的,说得清楚些,就是要在图书销售旺季抢占黄金展位,将散落于卖场各处的图书进行集中展示,起到品牌形象推广和销售数字提升的作用。 据记者调查,目前各类联展中虽不乏精彩的活动策划,但更多的只是限于在卖场里摆个展台,挂个条幅,在几家大的媒体上做做宣传而已,既缺乏创意,又少有通盘的策划。...
2001-10-23 -
零售市场 书业市场化的真正竞争舞台
众所周知,目前大多数国内出版机构并非完全依靠市场而生存发展。在入世钟声敲响之际,书业市场化也迫在眉睫。而图书零售市场是真实体现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晴雨表,但目前看来,一方面来自零售市场的信息容易被熟视无睹,一方面对零售市场的分析缺乏科学的手段。作者认为,各类出版物(包括教材)都要走向市场是迟早的事,作为出版人,还是要及早下手,立足零售市场这个舞台,才能建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所述图书零售市场,其特定含义是区别于部分按系统、行业、团体指令购买的专门图书和学校指定使用的教学用书的...
2001-10-16 -
让图书在售后服务中升值
图书营销在本质上是一种服务。随着图书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化,服务的外延已经和正在向售后服务延伸。到位的售后服务,能更充分地实现图书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最大限度地维护读者的利益。提高读者需要的满足系数,扩大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不少出版社在图书的售后服务上下功夫,努力完善图书售后服务的质量保证体系。 售后服务通常指企业将产品售出后,仍继续为顾客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如免费送货、免费上门安装、免费上门维修等。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发育的不断完善,顾客购买心理的日渐成熟,大多数产品已由数量...
2001-10-16 -
《我是编辑》书名的由来
“文革”后不久,有家英文的文学刊物打电话给我父亲,说中东某个国家的一位作家要登门拜访。父亲回答说:“为礼貌起见,还是让我去为好。”于是他们开车来接,父亲由我陪同,去宾馆谈了个把小时,拍了几张照片。隔了一个来星期,这家刊物的编者打电话给我,说报道已经写好了,正要发稿,配了张照片,是那位外国作家跟我们父子俩的合影,问我什么头衔,他好写说明。我说:“我是编辑,写editor就成。”他迟疑一会儿又问:“你写东西吗?”我回答说:“经常写,当编辑哪有不写东西的。”他好像立刻开了窍:“那就...
2001-10-02 -
84自述
编辑是桥?还是路?其实都一样,桥引人越沟堑,路引人穿崎岖,人在天涯,文播史传,大凡都少不了编辑这一行当。自身顾怜,也少不了酸咸体验,记下来,便是昨日的故事……朋友们,动动笔吧!我们辟出版面,专刊出版人、发行人的体验与诉说。 一般同志写“80自述”,因为80是高龄了,而且是一个整数,我现已84岁,错过了那年头,就写“84自述”吧。 我有点早熟。1934年,我还未满17岁,国民党逼我自首,要抓我,不得不中断了学业,逃往上海。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抗日武装自卫...
2001-10-02 -
生命、爱和灵魂的故事
知道张洁,是在1978年夏天。那时,她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这篇小说也像小说的主人公孙长宁一样,似乎来自遥远的森林,粗糙、幼稚,但却质朴、清新。随后,她连续发表了几个短篇,以《爱,是不能忘记的》引起极大争议,轰动文坛。我为其中所表现出的淡淡的忧郁和感伤,以及貌似柔婉实则百折不回的追求所打动,为那倾诉般的叙述方式所吸引。所以,当她的第一本文集出版后,立即买了一本,收藏至今,转眼20年了。 在这20年间,张洁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然而我由于忙于...
2001-10-02 -
处处皆留心
20世纪90年代初,我注意到国内知名的医学科普杂志《大众医学》冒出了一个新花样,即在惯例不安排内文的目录前,别出心裁地加了一码图文并茂的版块——“保健处方”。这码“保健处方”均由名医撰稿开方,言简意赅地对健康热点问题、常见病防治、日常保健、人体生理与病理等读者关注的热门话题,进行提要式点评、解释、指导,并由杂志社美编配绘较规范的生理解剖模式图和生动有趣的漫画插图,使得整码版式活泼清新,可读性强,引人注目。 我暗暗留意着这一栏目…… 大约过了两年多时间,我觉得如果把每一期的内容...
2001-10-02 -
三○二路公交车上的谋划
1996年年初,我在北京参加图书订货会期间,侯艺兵找到我们出版社的展台。他开门见山,自我介绍是专搞摄影的,曾出版过摄影画册《院士风采》。现他正在系统地拍摄著名人文、社会科学家,想为这本孕育中的画册找一家出版社。当我问他为什么想到找我们时,他说:朋友介绍你们社出图片书,而且觉得你们的书做得都不错,会做好。话刚开了个头,闭馆的时间到了。我要去的地方恰好与他的家在同一方向,于是我们约好去坐302路公交车,边走边聊。 正值下班高峰期,车上人很多,我们抓着车上的吊环,边保持着身体的平衡...
2001-10-02 -
“绿鸽”出笼记
去年初的一个雪天,我去清华大学参加刘兵教授主持的“科学文化传播研讨会”。与会的,不仅有当前很活跃的科学、科普界专家学者,也有不少媒体、出版社的编辑、记者。听着众人对传播科学文化所持的高论,我在获益匪浅之余忽然意识到:在座的似乎只有我来自一家少儿出版社。于是,我便借机向大伙呼吁:传播科学文化可别忘了孩子。 我的话很快有了回应。会后,《自然之友》的郝冰老师与我热烈地交谈起来。郝冰正致力于将国外最新的优秀科普知识读物介绍到中国来,已为天津教育出版社策划了《与孩子共享自然》丛书。她热...
2001-10-02 -
郝明义给当代出版定位
郝明义先生对当代出版业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把对出版者的定位和分析以象限的方式表述,并以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回答了普遍困惑出版人的问题:网络出版是否会取代传统的平面出版? 1纵轴:出版的形态 托夫勒按人类创造财富的体系,把文明的进程归纳为第一波:农业文明;第二波:工业文明;第三波:资讯文明。 出版的形态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波出版,特点在于作者或编辑者个人的思想与创意,如同农业文明,强调创作本身的特点,尤其是文字的特点。 第二波出版,特点在于出版公司的企划,如同工业文...
200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