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人生原来如此味长
郝明义先生是台湾资深出版人。此次赴昆明书市途中,折道北京,作客中国图书商报,与众编辑、记者聚谈。席间,他婉婉叙说起二十余年的出版生涯。忆当年,他曾不明不白地排斥这一行当,却在1995年11月一个寒冷的早晨,一本《韩非子集释》使他冥冥之中选定了职业归程。在他看来,出版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可以让前后辈之间的智慧、知识得以交流和承载。出版公司就像人一样,无论是商业与理想、大脑与四肢之间都有种种矛盾、需要平衡的地方…… 关于我 我是1979年进入出版行业的,算起来已经有22年的时间。最...
2001-09-20 -
产品调查的针针线线 编辑人语
对于出版社来说,产品调查其实是选题论证的过程中需要做的,是对一个产品的诸多变量进行合理确定的过程。产品在这里不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本书,一本实体的书是一个商业属性的产品,而作为文化属性的那一部分,则是我们无法用眼睛去看到的。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郝明义先生将文化属性按照读者的阅读需求分为四种:一是消遣需求:阅读只是为了娱乐、消遣,图书可以用过即扔;二是知识需求:阅读是为了解惑;三是工具需求:是对字典、百科全书等的需求,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多少要随着时代的要求进行调整;...
2001-09-18 -
摸准脉才能对症下药
我们社最近几年注重出版原创精品,对市场调查自然非常重视,因为这是我们选题论证的基础。和其他社一样,我们社也一直停留在让编辑自己到市场上去看,去了解市场获得感性认识的层次上。但是这样的调查结果比较模糊,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成分多。因此我们尝试找到一种比较科学和客观的方法来进行市场调查。尤其是选题论证这一过程,对于重点书,尝试引入一种科学客观的决策程序是我们努力在做的。 去年,我们想出版兵器类的图书,当时市场上此类书已有不少,我们再做,突破点和卖点在哪?定位还不明晰。比如是用彩色...
2001-09-18 -
寻找共性去粗取精
我认为产品的专项调查就是针对同类书或是具有可比性的图书,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其中的畅销元素,也就是成功的共性是什么。当然失败的共性也不能忽略,因为这是在自己的出版中需要避免的。具体来说,图书的封面设计与内容的搭配、推出时机、销售周期等都可以从同类书的分析中找到借鉴。业内人士曾经戏言:美国大片一般都少不了三个元素:性、暴力和狗,那么书的出版也应该有一些共性的元素。 我们社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具体的某一套或某一类图书进行专项的市场调查,曾经与专业的调查公司合作对计算机和经管类图书进行调...
2001-09-18 -
一次调查=25堂课
■请您介绍一下牛津大学出版社怎样针对具体图书产品进行市场调查? □我们虽然没有设置专门的市场调查部门,但是市场部的部分职能就是负责市场调查,此外我们还请专业公司或是向顾问咨询。编辑负责一部分市场调查的工作,他们需要预测一下该图书的市场前景,同时花很多时间去看同类书的销售情况,比如最近时期一本同类书的销售情况。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将市场调查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图书出版过程中呢? □首先我们以如下方式做市场分析: 一是定性分析:对重点客户进行追踪。我们最近想看一下出版的网上读...
2001-09-18 -
美国书店的促销旺季
大多数出版商每年进行两次图书推广:秋季、春季各一次。但实际上每年有七个时期可以推销图书。 *情人节——这一天是浪漫小说、言情小说的大卖场。每年,格雷格·戈德克(GreyGodek)的《浪漫的1001种方法》(1001WaystoBeRomantic),在情人节期间销量直升。 *复活节——基督教类图书在这一天会卖得非常好。此时销量不错的书还有:园艺类及环境类主题的图书(与即将来临的春季和地球日相吻合)。 *母亲节——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为这个节日出版礼品书了。在此期...
2001-09-11 -
寻找季风 创造季风
编辑人语 图书销售呈现时间波动,这是人所共知的市场规律。虽然不同的区域、店堂存在一定的差异,波动点可能不一样,但卖场业绩的升升降降是常态。所谓时间市场不过是以时光为镜来分析这“升升降降”的外部环境、内在动因、由来过程与趋势。目的是顺势而动,做足旺季销售文章,使旺季更旺,推动节日、时令市场扩容,同时分析淡季背景,“天不下雨人工催”,以策划活动烘托人工热季。缀连起来看,便是一串“自然热季→人工热季→自然人工热季”的市场链环与市场拓展思路。 综观当今图书卖场竞争,烽火连天,战云密...
2001-09-11 -
季节促销 依据何在?
图书在一年中整体销售波动状况,冷热季体现? 从开卷三年来的监测看,全国图书市场的销售基本形成这样一个规律:第一、三季度销售上涨,第二、四季度销售走势下跌。 总体来看,一年中通常有两个销售高峰期:基本在3月和7月,这两个月能够占到全年销售的18%左右。一年中的第二次旺季会比第一次旺季持续时间长,一般会从7月持续到10月,而且高峰销量高于第一季。 图书市场形成这样的规律,与读者群体的构成与消费习惯有很大关联。可以发现,市场的高峰期总会在假期出现:寒假与暑假。“五·一”与...
2001-09-11 -
胡同里的电影院
在北京一条不知名的胡同里,有一家很知名的怀旧电影院,它无力去竞争大片强档,也不去攀比舒适条件,但它的人气却很旺,业绩也不差,它的一条成功的秘诀就是应时而设的主题组合展映,它的经理是一位电影迷,对百年来的中外电影如数家珍,于是他将一年的节目单整个考虑,有适应节日的电影周如“法国爱情电影周”(西方),“印度爱情电影周”(东方),还有人工设计的“美国西部电影经典回顾周”、“法国警察喜剧电影周”、“卓别林喜剧电影周”、“战争与人道电影周”……电影发行人可以这样运筹,图书发行人呢
2001-09-11 -
同事、朋友眼中的陈翰伯
他是一位学有专长、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精通新闻出版业务,是一位造诣深、业务精、经验丰富的新闻出版专家。 翰伯同志对出版事业有重要贡献,人品更好,他离开我们有十多年了,人们尊敬他,更怀念他。这次为编辑出版这本文集,各方面的有关同志都很支持,一路绿灯。可见,人虽走了,而他的影响力、感召力还在,常在! ——宋木文 翰伯同志一生为革命新闻出版事业鞠躬尽瘁,一路风云一路歌,作出了无愧于先贤和后人的奉献。翰伯为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生也有涯,而他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将与世长存。 ——赵晓恩 ...
2001-09-11 -
追忆翰伯
翰伯能写。他是新闻记者出身,在任何环境下他都可以作文,而且写得快,洋洋万言,“立等可取”! 解放前在白区,他几乎每天都执笔:写社论,写时评。这些文字当时起过作用,可是事过境迁,那些笔墨已随着时间的消逝失去了光彩,大半没有收入他的文集。 解放后的十七年,如同我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管理工作和政治运动耗费了他太多的精力,很少有写作的时间和心情。偶有所作,也常常显出被扭曲的心态。比如在1957年那场夏季风暴中,他写过洋洋洒洒的批判文章,文章所斥种种,他未必相信他的斥责是对的——他...
2001-09-11 -
皓首出书 书魂昭昭
《陈翰伯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 翰伯同志给那个时代的中国出版留下了什么?分明是一种精神,一架魂魄,由他对事业宗教般的虔诚、精卫般劳碌的身影,言辞朴实而理义厚重的报告、洞彻文化真谛的批文,不经意口授的工作细则,他平静、从容的挥手与挥笔之间蓦然矗立起一尊雕像、一脉书魂。 “皓首出书”语出翰伯同志1985年6月自拟小传,全句为“青春办报,皓首出书”(其实,他还参与过四五份杂志的编辑与组织工作)。说到新闻,翰伯同志是科班,他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在校期间即参与了著名...
2001-09-11 -
展会成功的诀窍
成功参展其实并不困难,要做的基础工作是会前向筹备班子提问,下面是与书业相关的56个问题,问完了,再布置到各职能部门,逐一落实,一定会有收获,不信吗?可以试试: 1.为什么我要参展? 2.我要展览什么? 3.谁是我的目标观众? 4.这个展览会是否很适合我的营销需要? 5.在参展期间是否会出现其他与此参展相冲突的工作安排? 6.这类展览会在过去的成功程度究竟怎样? 7.组织这类展览会的管理者有经验吗? 8.展览会管理者采取了什么宣传措施? 9.展览会管理者是否会给我以前参展者的清...
2001-09-06 -
如何成功地参加会展?
展会越来越多,参加的次数多了,似乎就成了惯性使然。很多出版社也不得不承认,有的展会确是一块“鸡肋”,去了收获不大,不去又觉遗憾。怎样改变这种现状,让展会的功能充分发挥,真正成为出版社经济起飞的平台?恐怕要在参展之前,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参展,参展的作用在哪里?我们在昆明全国书市即将拉开帷幕之际,发表这篇文章,旨在提出问题,与同行共商。 书业的展会此起彼伏,令人应接不暇。出版社经常参加的展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每年举办的全国书市,如即将在昆明拉开帷幕的2001年度全国书市...
2001-09-06 -
有效展卖:管理更优 营销更细
编者按 社科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对书店“刚退又进”销售现象的疑问,引发了这次对“卖场图书有效展期”的讨论。谢社长认为,针对不同类别的图书品种,书店应采取不同的销售政策,如生命力较长的学术书,需适当地延长展卖时间。而书店面对纷繁的图书品种,如何提高图书流转速度,实现有限展架资源的的充分利用成为其关注所在。卖场在架图书的陈列水平体现了书店的管理艺术和经营状态。 卖场经济,第一是时间的优化,包括卖场第一时间管理;第二是空间的优化即卖场图书分类管理,这些都是单一话题的呈现。本文的卖场...
2001-08-23 -
大书城首先把好进货关
作为城市文化象征的各地大型书城,品种以综合、全面见长,在对图书销售展期的管理上也体现出分类管理、精细操作的趋向。 书城的在架图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 首先是必备书,包括字词典等各种工具书、文学、历史、马列经典、法律制度等,是生命周期无限延长的在架书。 其次是常销书,界于必备书和畅销书之间,是书店销售的主打品种,包括《唐诗三百首》、《管锥编》等,这些书的陈列周期大多在2年以上。 再者是畅销书,它的在架时间比常销书短。不同类别的畅销书的展期也有所区别。如社科文献出版社的《2001...
2001-08-23 -
刚退又进为哪桩
对于我们学术图书出版而言,目前的市场环境是相当令人难受的。有些书店把具有学术品位、生命周期较长的图书视同为一般性的图书来销售,进货不久就要求退货,书刚退到库房又要添订,出现先退后进,刚退又进的事情,人为地缩短了学术图书的销售生命。 对于畅销书和学术书,书店应该采取不同的销售手段,有效地体现学术图书的销售展期。畅销书要和提高书店文化品味、稳定长期读者的长销书展区相分开。对于条件许可的大型商城,热销类如文教书等流量大、时效快的图书,书店要办成专门的超市型的促销场所。这类畅销书的出...
2001-08-23 -
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把畅销时间延长到极限
记者:不同图书类别的销售展期有何不同? 杨进(总经理):我对有效展期的提法是非常反感的,就是三联出版社的图书,它的生命周期是非常长的,因此书店简单地用3个月或多长时间来判断一本书的销售时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我们的图书品种是6万种,新书和常备品种的比例大致是一半左右,针对不同的图书品种一般会采用不同的销售方式,包括陈列时间。学术图书的生命周期会比畅销书长一点,现在有些图书出现了杂志化和报纸化的倾向,生命周期就更短了。 记者:书店的促销活动对图书的销售展期是否会产生影响,效果如...
2001-08-23 -
中国库存图书销售网还图书销售二次生命
北京天卷图书信息公司(BOOK321)从今年6月份开始正式启动了“中国库存图书销售网”项目。当月销售特价图书60多万实洋,并且以40~50%的速度持续增长。公司执行总裁王曦先生估计,今年12月份销售会超过200万实洋。如此算来,一年就是2000多万实洋,相当于1亿码洋的图书,他认为,在目前出版社库存积压现象较为严重的图书市场上,能让上亿码洋的无效库存图书重新进入流通、盘活为出版社有效的物流和现金流,意义非常重大。 据王曦介绍,他们80%以上的图书品种是1999年以前出版的人文...
2001-08-23 -
是出版社销售策略影响卖场展期……
在我看来,出版社的销售政策对卖场图书的销售展期有直接的影响。不同图书的动销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文学书的销售速度就比社科书快一些,低码洋图书一般就比高码洋图书快;同样的图书在不同的季节,动销速度也不同,如儿童书在元旦、春节、六一销售较快,平时较慢,外语工具书、教辅图书在开学前后进入狂销状态,在临近期末考试时进入滞销状态。如果出版社的发货、收款制度不充分考虑本社图书的销售特征,书店迫于还款压力和维护自身商誉,必然造成无谓退货,把明明可以继续销售的品种象滞销书一样退回出版社。这...
2001-08-23